铁器普遍使用与经济发展

公元前10 世纪左右从小亚细亚进入意大利的伊达拉里亚人对罗马古代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伊达拉里亚人曾在相当长时期内统治了拉丁姆,尤其是台伯河沿岸的村落,这里就是罗马城的所在地。伊达拉里亚人以农业为主,同时也经营着畜牧业。他们在罗马城周围排干沼泽、改良土壤,使这一地区出现了谷物和橄榄、葡萄等果木。罗马城历史上两项重要工程即大排水沟和石头围墙的建筑都是伊达拉里亚诸王建造的。伊达拉里亚人还有精巧的制陶和冶金技术,输出青铜制品。冶铁工业也发达了起来。同时也用石头房子代替了用木头和茅草建筑的茅屋。罗马人从伊达拉里亚那里学到了冶炼、建筑技术和优良样式的犁、希腊人的字母等等。伊达拉里亚人与意大利各部落有频繁商业往来,在台伯河的左岸,有一个商业交易的场所。这里的交易的物品可从海路、陆路运往意大利其他地区。

公元前 8 至前 6 世纪,希腊人向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移民,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如他林敦、叙拉古等等。通过这些殖民城邦,

意大利和希腊商业往来频繁,对意大利古代社会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公元前 7 世纪,意大利普遍使用了铁器,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

出现了木匠、铜匠、制陶、制革、冶铁等手工业部门。交换发展,交换使用铜块为媒介。社会也迅速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从罗马国家形成以后,亦即从公元前 6 世纪末开始,罗马经济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中出现了轮作制和较好的排水系统,国内贸易兴起,罗马广场每八天举行集市。这种经济发展还可从下列事实看出:其一从商业和交通的发展来看,罗马和迦太基缔结第一次商业条约条文中,提到了拉丁姆沿海的安喜安、西尔塞伊等三个港口。这个条约有的学者认为是在公元前 509—前 508 年签订的,有的则认为是在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罗马人和他们的同盟者都不许从美丽海角向西航行。⋯⋯假如罗马人在属于迦太基的西西里各地登陆,⋯⋯在撒丁岛和利比亚,罗马人不作生意,也不建立城市。”公元前 4 世纪末,罗马与希腊的殖民城市他林敦还订了一种条约,有一条规定“禁止罗马的舰队驶往拉西尼安以东”。这些条约说明罗马的海上经商活动已经相当发展了。在陆上,由于罗马城地位适中,逐渐变成了意大利中部的主要市场。公元前 4 世纪末,罗马修筑了通往南方主要道路阿彼安路,还修筑了通往东方、东北方和西北的道路。这些道路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在军事上也有重要意义。其二,罗马在公元前 4 世纪中叶以后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官铸钱币的出现方面。罗马人原使用秤量金属块作为交易媒介。由于交换发展的需要,罗马国家铸造了铜钱和银币。最初的铜钱阿司重罗马磅一磅,即 327.45 克,其他的铜钱则是一磅的倍数和分数。最

初的银币重 7.5 克,可兑换铜钱三阿司。公元前 269 年罗马又实行币制改革,铸造了新货币。铜币的单位是阿司,1 阿司·特伦特利斯=4 盎司

=109.15 克。银币的单位是登纳利乌斯,1 登纳利乌斯=4.37 克,约合雅典 1 德克玛。银币 1 登纳利乌斯等于铜钱 10 阿司。这次币制改革奠定了以后罗马币制的基础。货币制度的完善大大方便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其三,另一个能表明经济发展的事实是罗马税收的变化。为了应付为征服意大利半岛所进行的连年不断的战争,罗马公民要缴纳赋税,应纳税额是据资产计算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产是据地产计算的。公元前 312 年以后计算资产时把动产也计算在内。这些税包括资产的直接税和间接税,如土地的出售和出租所得税等等。此外,在罗马边境还征收关税。为征收这类赋税还创立了“包税”制度。这种税收和税收制度的变化也反映了罗马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 3 世纪罗马的经济发展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罗马原来从事

的战争是征服意大利半岛的战争,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以后罗马进行的是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从公元前 264—前 241 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进行了 20 多年,公元前 218—前 201 年又进行了持续了 18 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这些战争使罗马公民长年离乡背井、东征西伐。尤其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士兵死亡惨重。战争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进行,战争中谷田被焚烧践踏,葡萄园、果木园被砍伐,牲畜被掠走, 居民逃亡四方,使意大利农村大为衰落。战后,富有者迅速扩大地产, 占有土地不能超过 500 犹格(约为 125 公顷)的限制被打破了,富人购买和抢夺平民的土地,大地产急剧地发展了起来。在此同时奴隶制发展,

奴隶劳动代替了自由民的劳动,战争的俘虏和贩卖来的人大量沦为奴隶。大奴隶主不愿种植谷物,而愿栽种水果、树木、蔬菜。这又导致了农业方面的大变化。在手工业方面,虽然有的学者认为公元前 4 世纪没有大的发展,但随着罗马势力的扩张,如制陶业、金属加工业、公共建筑工程仍在发展之中,而在城市的手工业中,奴隶劳动也开始发展了起来。从公元前 3 世纪开始罗马逐渐向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