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指的是宇宙、大气中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太阳辐射、热量、水分、风等,与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中国土地辽阔,地貌复杂,气候组合类型多样,其区域差异性十分明显。主要按热量和水分条件,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寒 3 个气候大区。
东部季风区分别以年降水量 400 毫米和≥0℃积温 3000℃两条等值线同另外二区分界,总面积 47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 49%。区内水热资源丰富, 自南向北跨有南、中、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和南、中、北温带等 9 个气候带(温度带),自东南向西北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等水分类型。全区气候深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热配合较好,有着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即使是最北端,≥0℃积温也达 2000℃, 可以种植一季喜凉作物。
西北干旱区总面积 23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 24%,主要跨南温带和中温带两个温度带。区内全年光照充足,热量条件适中,但干旱少雨,除一小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 200~400 毫米外,大部分地区均在 200 毫米以下, 最低记录仅 12.5 毫米。故区内自然景观一般为草原或荒漠,除畜牧业有一定资源基础外,农业和林业生产均深受局限。
青藏高寒区面积 26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 27%。区内太阳总辐射量很高, 但地势过于高峻闭塞,故气候寒冷干旱,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 其最低记录竟达-5.8℃,已相当于极地冰原气候类型。降水也很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最少者仅 15 毫米左右,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很不利。
从与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关系来看,中国的气候条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气候类型组合多样,空间差异大,为多种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国家核心区,水热资源丰富,配合良好,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冷热干湿兼备的多种气候资源生态类型,孕育了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 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即分别占全世界科、属、种数的 56.9%、24.5%和 11.4
%,是世界上第三个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国家;陆栖动物种数也占全世界1/10。总的而言,中国是一个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的国度。
-
光热水气诸种因素的综合,使中国广大地区具有较高的天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赋于农业生产以很大的发展潜力。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年生物量高达每公顷 16~20 吨,其丰腴肥美不次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地区。而无论在东部或西部地区,甚至在海拔近 3000 米的高原上,多种农作物都创下了达到世界水平的高产记录。显然,这些正是中国能以较少的土地供养较多的人口的基础条件。然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很大比重的广大西部地区,受气候条件限制,生物产量较低,其中干旱区按单位面积平均的生物量只占南亚热带 1/6,而青藏区仅及 1/46。这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的人口分布状况,造成东、西部之间的悬殊差距,还大大抑低了中国全部国土的总生物量,使之按单位面积计算比全亚洲的平均值还低 14%,从而减小了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能力,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
主要受季风影响,中国气候的波动性较大,气温和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都比较明显,使中国经常受到雨涝、洪水、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从公元前 206 年到公元 1949 年的 2155 年间,全国性的
水旱灾害共发生 2085 次,几乎平均每年一次,给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至
今农业生产仍处于 5 年中一平两歉两丰的状态,成为影响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