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和民族构成
(一)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指的是现在的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中的各个亚种。每个亚种在体质形态上都具有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头部、五官、眼睑、头发的形态,皮肤、头发和眼球的颜色,身高及其比例,以及血型、指纹、体毛等。
目前,一般把人类划分为 3 个基本的种族类型,或称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它们分别俗称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蒙古人种的皮肤呈浅黄色,颜面扁平,颧骨较高,鼻梁的高度和宽度均属中等,嘴唇不厚,胡须和体毛较少,头发黑而直,眼球色深,眼内角多有内眦褶。
赤道人种,又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其肤色深,多黑色卷发,鼻梁宽扁,唇厚颔凸,体毛发达程度中等。
欧罗巴人种,又称高加索人种,其肤色浅淡,多波状发,鼻高唇薄,泪阜外露,胡须、体毛发达。
根据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中国绝大部分居民都属于蒙古人种。事实上中国广大地区正是蒙古人种主要发祥地的一部分,发掘出的北京山顶洞人和广西柳江人(分别距今 1.8 万年和 4 万年)的头骨已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特征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分布在中国南面和西面的其他两大人种,通过人口迁移和基因交流,对中国居民的种族成分也有一定影响,其中欧罗巴人种对新疆地区,赤道人种对华南地区,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新疆,据对最近发现的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女尸的观察,她有着金色长发和高鼻梁,这显然是欧罗巴人种的特征,完全不属于蒙古人种内部的分化。正像有的专家所指出的:“我国新疆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与白种人有血统的混杂,因此,他们的肤色较浅,眼色和发色也较浅”。①
虽然外部人种对中国确有影响,但鉴于中国,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的中原地区原有居民数量很庞大,因此上述影响就全国而言是次要的,没有也不可能对中国的人种类型演变起主导性作用。
中国绝大部分居民都属于蒙古人种,但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化和差异,这是古代人种演变过程中不均衡性和多形性的反映。基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异常复杂。此外,与外来人种的影响也有关系。
就全国范围而言,上述分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以及内地和边疆之间。
从表 10 所列数据可见,中国北方居民身材较高,华中次之,华南和西南较矮,符合世界各地居民身高同所在纬度成正比的一般规律,与气候和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影响有关。此外,肤色大体上也从北向南由浅入深。
内眦褶是蒙古人种典型的体质特征之一。它位于眼内角,由 上眼睑下伸, 遮盖泪阜,这是人体对多风沙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其出现频率以北方最高, 华中次之,华南最低,明显反映出南北方不同自然环境的作用。
从鼻腔来看,南方居民普遍宽于北方居民,表现出对当地湿热气候的适
① 郭永哲:“人类的种族”,《百科知识》,1983 年第 9 期。
应。如两广、福建居民的鼻宽平均都大于 40 毫米,而东北的居民则在 37.5 毫米以下。
在嘴唇上,华南人厚而突出,这在北方则很少见。
全国各地居民的头发差异也不小。一般说来,北方人发粗而硬,波形发很少,南方人则细而软,波形发和卷发较多。
表 10 中国部分省、区或民族成年人体形特征差异
- 平均身高(毫米)
省、区别 |
河北 |
黑龙江 |
北京 |
山东 |
陕西 |
江苏 |
福建 |
吉林 |
---|---|---|---|---|---|---|---|---|
身高 |
1686 |
1679 |
1676 |
1673 |
1671 |
1669 |
1662 |
1657 |
省、区别 |
云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四川 |
贵州 |
平均 |
身高 |
1655 |
1653 |
1646 |
1645 |
1636 |
1620 |
1613 |
1656 |
- 内眦褶和不同发形的出现频率(%)
省、区别 (民族 |
黑龙 江 |
吉林 |
朝鲜 族 |
山东 | 湖北 |
江苏 |
福建 |
广东 |
黎族 |
藏族 |
广西 |
壮族 |
---|---|---|---|---|---|---|---|---|---|---|---|---|
内眦褶 |
85.0 |
87.8 |
83.4 |
90.0 | 83.8 |
72.7 |
73.6 |
70.5 |
48.5 |
65.8 |
64.1 |
59.1 |
直形发 |
99.0 |
100.0 |
96.2 |
97.7 | 93.8 |
99.4 |
98.9 |
93.1 |
99.0 |
80.5 |
89.1 |
92.5 |
波形发 |
0.1 |
0 |
3.8 |
0.8 | 3.1 |
0.6 |
1.1 |
5.4 |
1.0 |
17.1 |
9.4 |
7.5 |
卷发 |
0 |
0 |
0 |
1.5 | 3.0 |
0 |
0 |
1.5 |
0 |
2.4 |
1.5 |
0 |
资料来源:张振标:“我国人的容貌特征”,《化石》,1981 年第 4 期。外表体形特征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血型作为个体的遗传标记,是以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基因为基础世代相传的,其化学结构非常稳定,受环境影响很小,突变率极低,一般仅在每代 10-6 数量级,而从山顶洞人算起,中国人口延续迄今还不到 108 代。因此血型已成为当今人类学研究中的理想工具。
从 ABO 血型来看,中国不同地区的人群之间差异明显(图 4)。
图 4 中国居民 ABO 血型基因频率随纬度的变化
北方 B 型最多,A 型次之,O 型较少,其组合相对稳定,与纬度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这一地区的人群近几千年来相互融合得已相当彻底,这显然与历史进程及区内地势坦荡有利于人口迁徙流动有关。大致从北纬 37°即黄河一线向南,血型组合渐次发生显著变动,其中华中以 A 型为主,华南则以 O 型居多。
与 ABO 血型相比,Gm 血型具有更高的种族特异性,其 st 因子为蒙古人种特有,fb 因子为欧罗巴人种特有,ab 因子则仅见于赤道人种。根据 Gm 单倍型频率可计算出各地人群间的遗传距离,再通过聚类分析绘出种系发生树,能较为直观地表示出种族血缘关系的远近。据此,可把中国居民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其地理分界线在北纬 30°即长江一带(图 5)。在北方人群中,Gmag 单倍型频率较高,在 0.29~0.54 之间,而南方人群仅为 0.03~ 0.25。相反,北方人群 Gmafb 单倍型频率较低,仅 0.08~0.39,南方人群则
高达 0.46~0.81。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的居民中,有 Gmfb 单倍型,其频率在 0.1~0.3 之间,清楚表明这里存在着欧罗巴人种的血缘影响。
以上可见,中国南方和北方,以及内地和边疆不同人群之间,在种族血缘成分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外表形态和遗传基因频率的渐变梯度,反映了不同起源的人群不同程度或不同比例的混杂与融合。但总的说来,上述种种差异均涵盖于蒙古人种这一
图 5 根据 Gm 单倍型频率
计算遗传距离绘制的中国居民种系发生树
以下群体未注民族的,均为汉族。1.新疆维吾尔族;2.新疆哈萨克族; 3.延边朝鲜族;4.沈阳朝鲜族;5.甘南藏族;6.哈尔滨;7.武威;8 石家庄;
- 呼玛鄂伦春族;10.宁夏回族;11.新疆回族;12.包头蒙古族;13.呼和浩特蒙古族;14.洛阳;15.长春;16.大连;17.济南;18.西安;19.徐州;20. 南通;21.合肥;22.芜湖;23.如皋;24.上海;25.太仓;26.萧山;27.温州; 28.南昌;29.黄石;30.云南白族; 31.长沙; 32.贵阳;33.福州;34.成都;
35.邵阳;36.宜春;37.柳州;38.昆明;39.南宁壮族;40.广西侗族。
主干之下。前苏联已故著名民族人口学家尼·切博克萨罗夫在所著《中国民族人类学》一书中确认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同时他也指出:“出生于中国中部、特别是南部省份的人,在一系列特点上不同于自己的北方同胞。从这些特点看来,他们与南支蒙古人种接近,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接近于澳大利亚人种”。①林惠祥著《中国民族史》一书也辟有“白种”、“黑种”等章节,论述了外来成分对中国居民种族构成的影响。
一般说来,中国大部分居民都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南方部分居民则属于或接近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藏、彝、白等族属东亚类型,傣族属南亚类型,基诺、布朗、哈尼、瑶等族属中间过渡类型。
②
① 尼·切博克萨罗夫:《中国民族人类学》,莫斯科,1982 年版。
② 中国人类学会编:《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第 16、15、81、100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