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新中国建立的 109 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期内以 1911 年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清代后期和中华民国两个时段。
④ 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奏议》卷 4。
⑤ 刘余谟:“垦荒兴屯疏”,《皇朝经世文编》卷 34。
① 民国《温江县志·民政·户口》。
② 盛枫:“江北均丁税”,《皇朝经世文编》卷 30。
清朝封建统治自“乾嘉盛世”后即败象日显,鸦片战争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不断渗入,使中国内部原已渐趋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时又兼自然灾害频繁,1849 年长江流域大水、浙江大疫、甘肃大旱等,死亡人数多达1500 万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51 年爆发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在这场持续 14 年、波及 17 省的阶级大搏斗中,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清军和地主武装的血腥屠杀,使中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据统计,到这场大革命失败以后,浙江、安徽两省的人口均减少 65%,江苏省减少 56%,全国总人口减幅达二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此巨大的人口减耗,在其数千年开发史上还从未有过,中国南方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自此开始回落。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朝政治在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之下更趋腐败,1873年全国“存仓谷米”仅为 1850 年的 1/10。帝国主义又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从中国索取了巨额赔款和大量特权,更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经济和人口恢复非常缓慢,到 1911 年全国人口总数仍比历史峰值的 1852 年低 8%。但期内东北人口的大发展却很引人注目,60 年中大约增长了 4.5 倍,占全国的比重由 0.8%急升至 5.0%,与人口严重减耗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对照。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皇朝后,国家又陷入长期的军阀混战之中。1931~1945 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中国半壁江山痛遭沦陷,无数同胞惨死在日寇屠刀之下。民国虽仅历时 38 年,但自然灾害之多之重在中国整个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其中造成损失最惨重的有 1915、1916、1925、1933、1934、1938 等年份黄河的多次决口;1928~1933 年西北数省持续多年的大旱;1920 年的海原大地震;以及 1931 年和 1935 年的长江大水。同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反动的内外政策,也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口再生产始终处于很不正常的环境之中。全国总人口从 1911 年的大约
- 亿人增长到 1949 年的 5.4 亿人,38 年增幅不到 1/3,年均递增率仅为 7
‰,尚低于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水平。
民国时期的人口分布大体上仍循着清代末期的轨道。由于自然增长率低,再加上人口大量向边疆、城市仍至国外迁移,中国内地和沿海许多农村地区(包括一部分中小城市)人口发展始终在低谷徘徊。至 1949 年,全国二
十几个省中,人口数低于 1911 年的有广东省,低于 1851 年的有安徽、甘肃、
山西、江苏、浙江等 5 省,福建、江西、湖北 3 省则既低于 1911 年,更低于
1851 年。这种状况显然是极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