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居民的民族构成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民族成分众多的国家,经过识别得到确认的民族即有56 个,中华民族就是中国所有各兄弟民族的总称。
如果说人种是人类按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区分的话,民族则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斯大林曾经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③根据这一论断,民族显然属于历史的范畴,有其形成、发展、演化,直至消亡的过程。
自远古起,人类在社会组织上先后经历了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等阶段,它们均以血缘关系作为基本的联系纽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相继出现,打破了血缘关系的联盟, 这时,只取决于地域、文化和经济生活上的共同性的民族开始形成。
现在一般认为,1 万年前是中国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此后,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并演变为地区性的社会组织。距今 5000 年前后,这样的组织已遍布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所谓“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①,指的正是这种情况。通过长期的兼并和融合,以及夏、商、周 3 个王朝的建立,华夏族在中原勃兴,在其周边,则分布了泛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许多部落和部族。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变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人口显著增长,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日趋频繁。在这样的形势下,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他颁行的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令,在长城以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实现了各个领域的统一,大体上完成了形成民族所必须的地域、经济、语言、文化四个共同化的过程。到汉武帝前后, 这一过程最后完成。这样,以华夏诸族为主体,融合了周边若干其他部落, 终于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这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汉族形成后,继续成长发育,通过民族迁移和进一步的融合,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人口也日益增殖,终于发展成为目前人数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一个伟大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民族迁移和融合,贯穿古今,从未间断,其中规模最大的有 3 次。
第一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融合,中原广大地区成了华夏族的一统天下,许多非华夏族被融合后,其名称就此从史籍上消失,余者也迁移到边远地区。
第二次发生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原住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匈奴、鲜卑、乌桓、羯、羌、氐等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在某些地区其人数同汉族旗鼓相当,史籍上即有“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①的记载。受汉族影响,其经济、文化渐次汉化,不久几乎全部融合为汉族。期内不少
③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 2 卷,第 294 页,人民出版社,1953 年版。
① 《左传》哀公七年。
① 《晋书·江统传》。
汉族迁居江南塞外,也促进了民族交往和融合。
第三次发生于辽、金、元三代。这 3 个王(皇)朝均由少数民族建立, 并且都实行了民族大迁移的政策,如元朝不仅把蒙古族,还把中亚、近东和东欧许多民族的成员进入中原。经过历史沧桑,这些人有的融入汉族,有的则成为回、东乡、裕固、土、保安等民族的先民。
毛泽东曾经指出:“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②从以上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历史来看,情况确是这样。而这种迁移和融合,
对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也起了类似的促进作用,如前述回、东乡等民族的形成,即与第三次民族大迁移关系至密。
千百年来,尽管阶级社会中的民族矛盾,尤其是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的压迫始终存在,但从总的看来,相互联合和促进仍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包括汉族同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各民族都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昌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