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晚期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包括明、清两代(鸦片战争以前),共历时约 470 年。期内中国总的生产力水平比唐、宋两代又有显著提高,不仅耕地面积扩大了, 单产也有所增长;为适应中国自然条件尤其是广大丘陵山区及其它贫瘠土壤,还从国外引入了甘薯、玉米、南瓜、花生等多种新作物;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局部地区开始萌发。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全国人口总数先后突破 2 亿、3 亿和 4 亿大关,攀上了使以往历代峰值人口数相形见绌的新高峰。期内广大边疆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方人口更趋稠密, 而北方人口比重则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 明代公元 1368 年明朝建立,14 年后全国实现了统一。同以往历次改朝换代一样,元末明初全国人口也有所下降,但降幅比前几次小,估计仅在 1/4 左右。建国之初,明朝统治者在促进农业生产上采取了不少措施,同时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 16 岁,
女 14 岁。所有这些都给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著名学者徐光启在谈到明代人口再生产时指出:“夫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之中人各有两男子, 此生人之大率也”。①意思是说人口每 30 年可以翻一番。虽然就平均而言, 明代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但人口显著增长的总趋势是确定无疑的。
奇怪的是,人口的显著增长在官方统计中却毫无反映,其中最高的记录7185 万人(1479 年)也远逊于宋、元。当时就有人指出:“有司之造册,与户科户部之稽查,皆仅儿戏耳。”②造成官方统计严重失真的原因,正如以往历代一样,主要在于逃亡、隐匿及地主豪强对户口的合法或非法荫蔽。
现在一般认为,明初户口统计失真度较小,尔后逐渐扩大,至中后期估计可达 1 倍以上。据此推算,中国人口应从明初的 6000 余万人增加到中后期的 1.4 亿~1.5 亿人,与宋代峰值相比,大约增长 1/3。
明代官方的人口统计还有一个特点,即户口“北增中平南减”的趋势。但考察当时的社会经济实况,就会发现“中平南减”全是假象。中国南方在唐、宋、元几代均为国家经济重心,且明代也未发生毁灭性的大动乱,人口理应有新的发展。从许多民间文献中也都可找到这种旁证。如范濂在《云间据目抄》中谈到苏南的松江府“盖隆万以来,生齿浩繁,民居稠密,”与官方统计中该府人口减少形成对照。
官方统计在南方更为失真,其主要原因是:①北方以丁定差,故官府对户口控制较严。南方以田定差,控制相对较松。②北方相对人少地多,自耕农比重大。南方农民则以无地者居多,故人口流动性大。③南方地主豪强势力特别嚣张,奴仆制度盛行,对户口的荫蔽最为严重。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明代南方的人口规模仍然明显超过北方,其中
① 徐光启:“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明经世文选》卷 491。
② 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 60。
① 于慎行:《穀山笔尘·形势》。
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2。
③ 卫周元:“痛陈民苦疏”,《皇清奏议》卷 1。
浙江、江苏、江西人口密度最高,云南、贵州发展速度则最快。明代学者在分析当时人口分布大势时曾指出:“以江北言之,两河、山东其适中者也, 而最稀者陕西,最密者山西。以江南言之,闽广淮扬其适中者也,而最稀者湖广,最密者江浙。”①基本格局与宋、元是完全一致的。
- 清代(鸦片战争以前)明代中后期,政治极端腐败,赋役更加沉重。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之际,又进入了 3000 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灾害群发期。”明朝最后二三十年,水、旱、蝗、雹诸灾连年不断,尤以黄河两岸灾情最重,最后发展到“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食。⋯⋯妇人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②如此惨烈的天灾人祸,终于触发了又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 1644 年明皇朝解体。同年清军入关,
以持续 20 年的血腥屠杀,确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的统治。经过数十年的大动乱,使全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是“一望极目,田地
荒凉。”③河南是“满目榛荒,人丁稀少。”④湖广是“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⑤素称“天府”的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①全国总人口估计减
少了一半。
为此,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种种措施来恢复经济。1712 年又宣布以后增加人口不再多征丁银,不久则以“摊丁入亩”的办法取消了数千年来一直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人头税”。所有这些都促使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7 世纪末黄、淮流域已“无尺寸之荒芜”。②至 18 世纪初连西南地区也已“开垦无遗”。与此相应的是人口的加速增殖。据统计,清代人口于 1762
年突破 2 亿大关,1790 年突破 3 亿大关,1834 年突破 4 亿大关,至 1840 年
已达 4.13 亿,与清初的 0.8 亿相比,200 年中增长了整整 4 倍。增幅之高、绝对数量之大、增长趋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人口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社会也第一次由此感受到人口过多的沉重压力。
清代中期全国人口分布明显地偏于东南。在一级行政区中,江苏省以每平方公里 400 余人的高密度显著领先,周围浙江、安徽、山东 3 省密度也超
过 200 人;此外,南方还有 4 个省,北方有 1 个省,人口密度也在每平方公
里 100 人以上。在全国近 300 个二级行政区(府、州、厅)中,人口最稠密
的苏州府达到了当时世界罕见的每平方公里 1000 余人的高密度,其余超过
500 人的也有 10 个之多。与东南部形成鲜明对照,中国西部和北部人口仍极
度稀疏,新疆北部的塔尔巴哈台每平方公里仅 0.01 人;新疆其它大部分地区,以及西藏、青海、内外蒙古、黑龙江等也普遍在 1~1.5 人以下。全国90%的人口密集在 20%的土地上,充分反映出人口分布的极端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