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人口地理学是介于地理科学和人口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特殊的研究领域就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区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长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明显,这些都为中国人口地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内容之丰富是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国情对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也有着迫切的需要,在推动解决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人口地理学显然应该、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众所周知,人口既有其自然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人口综合研究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除了把人口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研究它的数量、规模、素质、构成、分布等等以外,还必须对由人口及各相关要素组成的若干子系统进行分层次的综合集成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住人口巨系统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人口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在上述各子系统中,最基本的有以下几个:
人口—自然资源系统人口—生态环境系统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科技文教系统
毫无疑义,作为同人口问题息息相关的学科之一,中国人口地理的研究均应涵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 就人口自身而言,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目前一般可概括为 4 项战略性任务,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 其中关键性的一项无疑是控制人口数量,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极大地增加其它几项任务的难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的生育现象已初步纳入了计划生育的轨道,1992 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第一次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1992 年全国净增人口仍达 1348 万人,这种增长势头还将持续多年,全国总人口至少要到
2044 年前后才能达到相对稳定,届时其数量可能将高达 16 亿人。这说明控制人口数量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此外,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把人口工作仅仅理解为数量上的控制,无疑是十分片面的。应该说,在上述各项任务中,人口地理学均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远景适度人口目标的确定、区域人口规划、对计划生育的分区分类指导、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结构的地区差异性等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性;而人口分布更是人口地理学专门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如中国的宏观人口布局政策、城市化方针和合理城镇体系的建立、人口迁移政策和户籍制度的改革、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人口再分布、乡村聚落的整治,等等。笔者认为,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人口环境的过程中,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 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这种依赖性无论生产力进步到何种程度都是不会消失的。以中国而言,土地辽阔,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
的,但人均数却比较小,地区之间差异也很悬殊,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逐步实现人口和资源的优化匹配,是人口发展中应予高度重视的一个大课题。此外,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上。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尤其是过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已经给生态平衡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在某些地区,生态危机已达到严重的程度。很明显,人口发展绝不能忽视资源和环境这两大要素,否则定将招致种种不良后果。不久前, 邓小平同志亲自给国家科委主办的一份刊物题写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刊名,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
人口—社会经济系统。其内容很广,而核心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这既涉及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也包括它的结构和分布。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个突出的问题,如解决不好,不仅不利于中国生产力再上新台阶,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消极影响。此外,贫困、救灾、残疾人等等也是广泛涉及人口和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在中国具有普遍性的重要课题。
-
人口—科技文教系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人口的素质,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也很明显,全面提高中国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确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为四化创造一个有利的人口环境,为此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地理学理应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