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
平均期望寿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死亡率的动态,它是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机率计算出的期望值。一般说,死亡率越低,平均寿命越长。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期望寿命同现实的平均死亡年龄不是一回事,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涉及全体人口,后者只涉及死亡人口。通常所说的平均期望寿命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生儿;此外,各个年龄也都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期望寿命。
在古代,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儿童大量夭折,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必然很短,中国的北京猿人据估计只有 17 岁左右。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普
及创作协会的资料,在可统计的 22 个北京猿人个体中,死于 14 岁以下的有15 个,占 68.2%;死于 15~30 岁和 40~50 岁的各 3 人,分别占 13.6%; 死于 50~60 岁的 1 人,占 4.6%。死亡率是极高的。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生产力在进步,平均期望寿命也在延长,但其速度非常缓慢。据估计,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不到 20
岁,纪元初年为 22 岁,中世纪为 26.5 岁。在几十万年的漫长时间之中,不过只提高了几岁。中国古代的情况也不可能例外。曾有学者根据广东省中山县李姓家谱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发表于 1931 年。该家谱记载了出生于
公元 1365~1849 年间的男性 3748 人,女性 3752 人,这些人在各个时期 20 岁时的平均期望寿命①(表 23)。
表 23 广东省中山县李姓家谱各个时期 20 岁的平均期望寿命(岁)
年份 |
1365 —— 1600 —— 1700 —— 1750 —— 1800 —— 1849 |
---|---|
男 |
37.7 32.9 36.6 34.8 33.7 |
女 |
39.7 34.2 38.0 37.6 34.8 |
李姓家族源远流长,宗支繁茂,能修纂成如此庞大的家谱,显然定为名门望族,决非寻常人家,可以肯定他们的平均期望寿命不能代表社会上的一般水平。但从这一平均寿命的演变中也可看出全社会的基本趋势,即波动大, 长期停滞不前,与整个社会的乱治兴衰关系至密。1365~1600 年间平均寿命最长,此时为明代的初期至中后期。1600~1700 年间平均寿命最短,显然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乱有关。1700~1750 年间平均寿命仅次于 1365~1600 年间,此时属清朝统治的上升时期(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五年);此后即逐期下降,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演变相吻合;尤其是 1800~1849 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又值鸦片泛滥成灾,像中山县这样的地埋位置,李姓这样的家族,其子弟不吸食鸦片是难以想象的,其平均寿命的缩短很可能与此有关。
① 袁贻瑾:“1365~1849 年间一个华南家族的生命表”,《人类生物学》,1931 年 5 月。
表 24 近 60 年来中国初生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演变(岁)
年份 |
地区 |
男 |
女 |
合计 |
---|---|---|---|---|
1929 ~ 1933 |
17 省部分农村 |
34.85 |
34.63 |
34.70 |
1951 |
上海市 |
42.00 |
45.60 |
—— |
1957 |
部分市、县、镇、乡 |
—— |
—— |
57.00 |
1975 |
26 盛市部分地区 |
67.15 |
69.26 |
68.18 |
1981 |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
66.43 |
69.35 |
67.88 |
1989 |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初 |
69.31 |
73.40 |
—— |
步数字) |
||||
其中:市 |
71.66 |
76.25 |
—— | |
镇 |
71.97 |
77.79 |
—— | |
乡 |
68.52 |
72.39 |
—— |
表 24 资料表明,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十分迅速,70 年代比新中国成立前大约翻了一番。1949 年以前,中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比印度长 2~3 岁,目前已超出 13 岁。若与世界平均数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部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相比,分别超出 5 岁和 11 岁,比全部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只少 4 岁。世界上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现为 69~70 岁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匈牙利、罗马尼亚、委内瑞拉、墨西哥、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这些国家低很多,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能如此长寿,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否则平均期望寿命至少要降低 10 岁。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89 年中国 20~24 岁男性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 52 岁,女性为 56 岁,比前述李姓家族延长了 16~18 岁。
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地区差异首先表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这主要是婴幼儿死亡率不同所造成的。但从上表可见,城乡差异并不很大,这说明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保健来说,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不比城市差,甚至还要更好一些。因此中国尽管 0 岁组期望寿命地区差异很大,但成年和老年组差异则很小。
典型的如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死亡率最高的西藏那曲地区 0 岁组男性期望
寿命仅 47.0 岁,比全国平均数低 22.3 岁,差距不可谓不大。但 50 岁为 24.7 岁,与全国平均数完全持平。1986—1987 年度,新疆 0 岁组男性期望寿命比全国平均数低 8.0 岁,50 岁组反而超出 2.0 岁,80 岁超出更达 2.9 岁,也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少数民族死亡率极高,平均期望寿命很短,如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族人口在 1939~1940 年间平均期望寿命仅 19.6 岁,几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短短 30 多年中,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到 1976~1979 年间,陈巴尔虎旗蒙古族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 66.2 岁,比 1939~1940 年间增加了 46.6 岁。尽管如此,目前在汉族地区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 25 提供了中
国 10 个有代表性的省、市、自治区 0 岁组平均期望寿命,它既反映了城乡差别,又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别。但即使是其中最低的西藏,也超过了印度的水平。以 1987 年与 1981 年相比,各省、市、自治区期望寿命均
普遍延长,但女性的延长幅度普遍超过男性,同发达国家很相似。
表 25 中国 10 个省、市、自治区 0 岁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岁)
省市区名称 |
男 |
女 |
省市区名称 |
男 |
女 |
---|---|---|---|---|---|
上海 |
72.30 |
76.60 |
浙江 |
69.27 |
73.26 |
天津 |
72.29 |
75.21 |
吉林 |
68.43 |
70.80 |
江苏 |
70.57 |
74.46 |
甘肃 |
66.30 |
70.09 |
辽宁 |
70.42 |
74.24 |
新疆 |
60.09 |
63.04 |
山东 |
69.93 |
74.03 |
西藏 |
54.65 |
59.36 |
统计时间:西藏为第四次普查,余为 198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
附: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 年汉族 0 岁组平均期望寿命为 69.33 岁,
少数民族平均为 64.27 岁,其中满族 69.96 岁,回族 67.96 岁,壮族 64.53
岁,藏族 59.29 岁,哈尼族是最低的,仅 58.23 岁。
这里要指出一个表面上似乎是矛盾的现象,即平均期望寿命较短的地区,在一定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比重和长寿老人的比重有时会相当高,而平均寿命较长的地区后两个比重反而会比前者小,甚至会显著低于前者,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年龄组人口死亡机率的差异。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情况就是一例。该县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数,平均期望寿命也低于全国平均数,但其长寿老人比重非常大,城市根本无法同它相提并论。从表 25 中也可看出,新疆 0 岁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全国处于下游,但它却是国际上公认的长寿区,百岁老人在全国显著领先。笔者认为, 出现这种差异,原因就在于影响 0 岁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基本上就是一个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而长寿除这一因素外,还与自然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起居等可能也有一定影响。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 3 点:①山地或高原地形,温和或较冷的山地气候,没有炎热的夏天;②自然环境洁净,空气新鲜,没有污染;
③地球化学环境中,有益的微量元素较多,而有害的微量元素则较少,如巴马县水土中即锰多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