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

草地指生长着饲用植物,能通过放牧或刈割为牲畜提供食物的土地,它是人们牧养各种食草性家畜并获取畜产品的主要场所。中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可达 3.3~4.0 亿公顷,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35~40%,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中国草地资源地理分布极为广泛,其中北方草原从青藏高原一直伸展到黑龙江畔,绵延 5000 公里,面积广达 2.9 亿公顷,内蒙古、新疆、

青海、西藏是中国的四大草原牧区;南方也分布有 0.8 亿公顷以上的草山草坡,因气候相对暖湿,其产草量较北方草原更高。中国自然条件复杂,牧草种类繁多,北方草原上各种野生牧草有 4000 多种,南方草地上的饲用植物更

多达 5000 余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牧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从与生产和人口发展的关系上看,中国的草地资源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是草地总面积虽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小,大约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其次是劣质草原比重大,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如北方草原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减少而降低,高产草地在总面积中只占三成,低产草地却占到七成。此外,生产在时间上也很不平衡。一是季节不平衡,夏秋季产草多,其营养也较好,冬春季则相反,致使牲畜长期处在“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不良循环中,估计整个畜群一年总生长量的 1/3 都由此损失;二是年际不平衡,产草量随气候的波动而有丰歉之别,相差可达 1~4 倍,对生产影响也很大。由于以上自然因素,再加上生产和管理上的原因,中国草原的生产率非常低下,单位面积草场的畜产品产量仅相当于西欧平均平水的 1%,与最先进的国家比,尚不及其 1/400。

值得指出的是,在生产率如此低下的情况下,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草原已出现明显的利用过度、超载过牧现象,约有一半的草原正在退化,其产草量平均已下降 30~50%。草地的退化进而影响到整个草原生态环境,使土壤侵蚀和干旱加剧,沙化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方往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已不复存在。再加上猖獗的鼠害、虫害,使中国天然草地资源不断遭到严重破坏。更使人痛心的是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有的地方不顾草原的特殊

生态条件,盲目实行“以粮为纲”,使 700 万公顷的草原遭到滥垦,但其产量甚低,有的只种了一两年便难以为继,重新抛荒,不仅虚掷了人力物力, 还破坏了草地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维持系统,使肥美草原变成人造荒漠,并留下严重的生态后遗症。

中国草地面积虽然广大,但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却始终不占重要地位,单

位面积上的产值与农田相差 200 倍,1989 年牛、羊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合计仅占 7.8%,为世界上该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一切与第三草地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由于生产力低下,中国草原地区在畜产品商品率仅约 50%的情况下,人口仍然相当稀疏。据统计,全国 119 个牧区县、市,土地总面积 278 万平方

公里,总人口约 1150 万人,每平方公里上平均产粮 1.4 吨,产肉 0.15 吨, 人口密度 4.1 人,维持着一个低水平的平衡。146 个半农半牧县、市,总面积 136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900 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产粮 10.4 吨,产肉

0.43 吨,人口密度 21.2 人。两类合计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43.1%,占粮食和肉类总产量 4.4%,占总人口 3.6%,平均承载能力仅相当于其它地区的1/17。

以上情况说明,中国草地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确实比较低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潜力之所在,如此巨大的草地资源理应对经济和人口发展起更大的作用。只要今后加强各种农业措施和资金、能量投入,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北方杜绝超载过牧,防止草地退化,建设人工草场, 实行集约经营,在南方加速开发草山草坡并改造荒地,中国食草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将是很广阔的。据估算,仅开发南方草山草坡一项,就可使中国食草牲畜的数量增长 1/5,这将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