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敌后抗战战略支点构想的形成及其实践的成果
在毛泽东看来,所谓战略支点,就是战争中的中心根据地,也就是像下围棋做的“活眼”。这个中心根据地,既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保存和发展自己,阻击或消灭敌人的战略堡垒;又是向四周辐射,发展和壮大更广范围的武装根据地的后方基地。毛泽东关于战略支点的构想,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点到面,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战争;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争的基本手段是人民游击战争,它由辅助地位逐步上升为主体地位,进而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抗日游击战争必须以建立敌后根据地为条件,而根据地又必须以一个或数个中心为依托,向四周辐射;敌后根据地必须以党为领导核心,以武装为后盾,抗日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群众运动全面发展,从而使武装力量和人民抗日力量成倍、成十倍地发展,然后集聚力量向周边扩展,变游击区、敌占区为新的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毛泽东关于把山西作为敌后抗战战略支点的构想,有一个提出——实践
——再提出——再实践——直到完全成功的发展过程。
1935 年冬,长征后的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之后,中国“处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日本帝国主义“不但要把整个华北,而且要把全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①。陕北是小红军的根据地,大红军的落脚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华和蒋介石继续“围剿”红军的严峻形势,红军必须立足陕北向外发展,这是当时党内高层的共识。但如何向外发展?中共高层却存在向东(山西)、向南(陕南)、向西(宁夏、甘肃)、向北(绥远、内蒙古、察哈尔)四种不同的意见。其中,毛泽东力主向东发展,打通直接抗日的路线。在同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军事战略的报告,强调:红军应当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积极向山西发展, 在发展中求得苏区的巩固;毛泽东还详细阐明东征山西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战略。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决议指出,必须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②,1936 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猛烈扩大红军”,据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份去。”③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进一步筹划东征山西的战略方针和军事部署,明确提出红军必须执行在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希望通过东征在山西吕梁山建立一块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互为犄角。1936 年 2 月 20 日至 5 月 5 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统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入晋,开辟以吕梁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可以认为,这是毛泽东把山西作为战略支点的最初的构想与实践。红军东征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也使毛泽东对山西的政治经济状况、自
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民的抗日要求,更增加了新的了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1937 的 8 月 22 日到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关系问题的报告。他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当前日本进攻的主攻方向是华北,上海是其进攻的辅助方面;红军的主要作战地区是在晋察冀三省交界处,其基本任务是:1.创建根据地;2.箝制和相机消灭敌人;3.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援任务,而不是战役战斗的配合);4.保存和扩大红军;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会议最后决定,将红军主力编为八路军开赴山西恒山抗日前线。1937 年 9 月 1 个月内,毛泽东几乎连日致电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或北方局,反复重申在山西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适时调整党与八路军在山西的部署,提出八路军“在山西应分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展开④,“支持华北游击战争”⑤,并预见“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
⑥。1938 年 2 月 21 日毛泽东又指示八路军和中共中央长江局“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山西区、鄂豫皖区、苏浙皖赣边区、陕甘区、鄂豫陕边区、湘鄂赣边区等六处”⑦。在 1938 年 4 月、12 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巩固山西四区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八路军大部主力先后开赴绥蒙、山东、河北,创建华北各抗日根据地。
至此,毛泽东在实践中,完成了把山西作为敌后抗战战略支点的伟大构想,并取得完全的成功,它对于赢得山西抗战、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以山西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在华北敌后扩展为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 4 大块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彼此相连、互为依托的华北敌后战场。东自锦州、山海关、胶东半岛、黄海与渤海沿岸,西至黄河,北至热河之宁城,察哈尔之多伦、商都、绥远之百灵庙,南至陇海铁路,形成东西 1100 公里,南北 900 公里,总面积近 100 万平
方公里,总人口 5000 余万人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的抗日军民顽强地抗击日军,不仅打破了日军占领山西、占领华北的美梦,而且陷敌于四面包围之中。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以山西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使党组织与人民武装力量在华北地区获得空前广泛的发展。以山西为例,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山西全省党员由抗战前夕的数百人发展到 15 万人,在各区党委领导下,建立了 20 个地委,111 个县委。山西全省青壮年累计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的达 60 余万人。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内,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造就出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卓越人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领袖人物。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以山西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华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同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牺盟会、山西新军、战动总会和其它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随后,华北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参议会。参议会既是临时政权机关,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在其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涌现出范筑先、续范亭、刘少白、牛友兰、王玉堂等一大批与共产党、八路军真诚合作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以山西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还推动了全
国敌后战场的猛烈发展。从 1938 年起,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四面开花,日军重
兵被拖在华北,使华中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得以迅速发展。1940 年 8 月至 12 月,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百团大战,更打乱了日军南进的计划,挫败了日本对国民党政治诱降的阴谋。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陆续派出部分主力到华中敌后战场,和新四军一道,创造了苏北、苏南、苏中、皖中、皖东、豫皖苏、皖东北等抗日根据地。1944 年,太行、太岳两个军区先后派出部分部队挺进豫西,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至此,从华北到华中、华东、华南, 构成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抗战 8 年,
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与敌军作战共 12.5 万余次,歼灭日军 52.7 万余人,
歼灭伪军 118.6 万余人,解放国土近 100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 1.2 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