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国防观的时代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毛泽东的国防观,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 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对我国构成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加强国防建设仍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兴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是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但国际风云仍动荡不安, 天下并不太平。随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被打破,东西方对峙的形势虽有所缓和,然而横行于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至今仍很猖獗。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尤其不会容忍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将会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干扰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威胁并未消失。同时,由于国际间南北差距的扩大,国家利益的冲突,民族乃至宗教矛盾的上升和激化,由此而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仍持续不断。我国周边环境近十年来虽有较大改善, 但还存在着不少现实和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虽不致影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部署,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如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仍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通过对当今世界各种矛盾运动的深刻分析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作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正确地回答了如何认识新时期国防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建设外部条件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邓小平还特别指出,所讲的战争可以避免是指世界大战,至于一些偶然的、局部的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由此
可见,准确地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安全环境,是确立和筹划国家防务的主要依据。只有着眼于世界风云,认清威胁的性质和来自何方, 才能使国防建设做到有的放矢,筹措得当。
(二)在确保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就国防建设来说,首先是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这不仅因为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条件,国防建设不能超越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而发展,更重要的是,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大局, 发展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所以,经济建设这个关系全局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他要求军队要忍耐,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国富才有兵强。其次是求得协调发展。说“服从”,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快国防现代化。邓小平在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新时期的国防建设,正进入以现代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不可能企求普遍急剧地扩大国防实力,当然也不能在低水平上长期徘徊,而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战略需要,有重点地逐步提高国防现代化的水平。从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事实看,国防实力依然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关于增强综合国力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没有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坚实的国家综合国力,要想长久和稳固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三)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是国防科技现代化,决定现代化国防的主导因素是现代高科技,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国防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领域,高科技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在这方面落后,谁就要吃亏,就要挨打。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的战争,现代国防是高科技的国防。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国防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投入的增加,但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国防力量的增强,都离不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科技在国家的整个科技领域从来就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许多新的科技成果是在军事领域应用后才转到民用领域,如今的科技成果不仅转化为生产力、战斗力的周期缩短,且出现了不同领域同时共享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将使国防科技在提高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我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所取得的传统经验及产生的指导原则,仍应继续发扬光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仍然是遏制战争,维护和平,使我国“四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证。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新的内涵,要求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本色。他为使我国“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更加适应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强调国防建设要以常备军为主体,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
常备军作为国防实力的主要标志,无论是遏制全面战争,还是打赢局部战争, 其主体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在和平时期,其规模又不宜过大,关键是要在“精兵、合成、高效”方面跃上新的台阶。邓小平还着眼现代化国防的整体性,十分重视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使之成为常备军的后盾和助手。他要求“重视现代化条件下的民兵工作”,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体制,建立预备役部队,为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快出兵、出精兵奠定了基础。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