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天才论泛滥的教训,向全党提出了学习马列和对“天才”问题“要 继续研究”的任务
天才论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潮,这已是唯物主义者的共识;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更不应成为问题。为什么林彪竟能使它在党内兴风作浪,并且确实欺骗了许多同志?
这里当然有一些复杂的因素,如当时党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个人崇拜气候,这种气候为天才论的繁衍提供了温床;林彪又是打着颂扬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幌子“称天才”的,而且给“天才”贴上马列主义的标签,这就容易迷惑人和欺骗人。但是,对于受天才论影响的同志来说,最根本的教训, 还是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而分不清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党多年来不读马、列,不突出马、列,竟让一些骗子骗了多年,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在庐山闹出大笑话。这个教训非常严重,这几年应特别注意宣传马、列。”他特别提出:凡有阅读能力的,都要读十几本马列主义的基本著作,此外,还要读几本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
强调读马列主义的基本著作,读哲学史,当然不是说从中可以找到有关天才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可以从中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取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其中也包括两种才能观)斗争的经验教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两种才能观的斗争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天才论的泛滥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历代唯物主义者都同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思想理论遗产。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它的指导下,对才能的认识和对天才论的批判,都获得了新的进展。如:天才论者强调天赋能力,而马克思主义者则强调知识能力,强调要具有从事复杂劳动的、发达的、专门的劳动能力,就要经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天才论者认为造成人们才能差异的主要的先天条件,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是社会实践、社会分工,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22);天才论者突出个人,把“天才”看作是“唯一者”加以神化,而马克思
主义者则把个人放在集体之中,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23);天才论者看重“天资”或“上帝的恩赐”,而马克思主义者则强调勤奋学习和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才能观。尽管限于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写出有关才能的专门著作,但从他们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从他们有关才能的这些精辟论述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批判天才论的有力武器,尤其可以学到认识和研究才能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毛泽东强调读马、列,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避免上当受骗。林彪的天才论之所以迷惑了不少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用所谓称天才的语录进行欺骗。他们摘取的是马列著作中的个别词句, 而不是它的精神实质;有的甚至完全歪曲了它的原意,颠倒了理论是非。但由于对原著不熟悉,对基本原理不熟悉,就不容易识别,就像毛泽东说的: “现在不读马、列的书了,不读好了,人家就搬出什么第三版呀,就照着吹呀,那么,你读过没有?没有读过,就上这些黑秀才的当。有些是红秀才哟。” 所以,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避免上当受骗,避免在一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问题上“闹出大笑话”,就得认真读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
毛泽东不仅要求全党认真读点马、列,而且提出对“天才”这个既是认识论又是历史观的问题“还要继续研究”。他所说的“还要继续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当时虽经批评,林彪及其一伙并没有改变纂党夺权的野心,并没有放弃唯心主义天才论;另一方面,“天才”问题是认识领域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是千百年来学术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有许多思想上的混乱需要清理,有不少认识上的难点、疑点需要研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由于同林彪的斗争主要是一场政治斗争,所以当时对天才论也主要是从政治上而不是从理论上学术上进行批判。庐山会议以后,毛泽东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进一步揭露了林彪的阴谋,批判了他的一些天才论观点,如“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天才”、“一句顶一万句”、“顶峰”、“大树特树”等等。遗憾的是,在这之后,他所说的 “继续研究”未能继续进行,但是,他的《我的一点意见》,他对林彪一系列错误观点的批判,已向我们提示了“继续研究”的可靠途径和有效方法: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像其他事物一样,有它的外部表现和内在
本质。如果只看现象,只凭感觉和印象,而不深入研究才能的本质,就容易为扑朔迷离的现象所迷惑,把才能神秘化。毛泽东早就说过:“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24)在批判天才论时,毛泽东首先作出“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的论断,这就一下子抓住了才能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才能的后天性,从而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才能观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从原则上同天才论划清了界线。
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唯心主义的东西尽管吹得天花乱坠,但终归因为不符合事实,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对林彪的“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天才”的谬论,就首先指出这“不符合事实”。他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同时代的人,到列宁、斯大林一百年都不到,怎么能说几百年才出一个呢?中国有陈胜、吴广,有洪秀全、孙中山,怎么能说几千年才
出现一个呢?”由此可知,通过摆事实把道理讲透,这是破唯心主义的最有效的方法,当然也是立唯物主义的最可靠的途径。这就需要广泛地收集材料,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要既从认识论上进行研究,也从历史观上进行研究。“天才”问题首先是个认识论问题,即毛泽东所说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个历史观问题,即毛泽东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 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天才论者大都坚持英雄史观, 就像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谈到蒲鲁东时说的:他们认为历史是“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
(25)。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卡莱尔时也说过:按照他们的理论,就是“人们
必须向天生的贵人和贤人屈膝”,“即应崇拜天才”(26)。林彪的天才观与这些论者可以说一脉相承。所以毛泽东提出要唱《国际歌》,因为“那里边讲的是,奴隶们起来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全靠自己救自己”。毛泽东针对林彪的天才论重提“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的问题,丝毫没有可以忽视英雄人物个人的历史作用的意思,而是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基本原理,关于个人的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一句话,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地看待个人、评价个人和宣传个人,而不要上天才论的当,受唯心主义的骗。
我们党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作为一场政治斗争早已成为过去;但是这场斗争所包含的思想理论内容——毛泽东批判天才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却因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才能观,而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 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还要继续研究”,是毛泽东的遗愿;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肩上,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