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了“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才能的本质属性,从 而与天才论划清了界线

毛泽东对于错误理论、观点的批判,一向坚持有破有立,以破带立,以立促破。对林彪天才论的批判也是如此。这集中表现在:他在批驳林彪、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的同时,作出了“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看起来似乎很浅显,实际上却抓住了根本,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

  1. 它明确揭示了才能的本质属性。

对任何事物只有认清它的本质属性,即搞清楚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才能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如果把本质属性搞错了,认识就会陷入困境。天才论的失误,首先就在于没有弄清楚或者说看错了才能的本质属性。

早期的天才论是神赐论,如柏拉图就认为诗人的才能是神赐的。到了近代,神赐论逐渐为天赋论、遗传论所代替。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断定才能可以天赋,“天才”能够遗传,实际上就是认为才能的本质属性是生物性。如现代西方天才论的代表人物高尔顿和弗洛伊德,在才能的研究中就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倾向,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话来说,“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天才和创造行为主要是一种生物学现象。”⑧林彪强调“天赋”和“天资”,把他的脑袋特别灵归之于父母的遗传,同西方天才论者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生物学倾向表现在研究工作上,就是特别重视家谱、亲缘关系、遗传基因、精神病理、童年智力、出生次序、早期个性心理等等的研究,想从这些基本上是生物性课题的研究中,寻找才能的来龙去脉,揭示“天才” 的奥秘。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类研究并不成功;尽管有些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过“轰动效应”,但终因经不起实践检验相继陷入困境。

毛泽东作为一个有精深哲学修养的理论家,一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他在《我的一点意见》中,针对林彪的天才论作出的“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的论断,对才能的本质属性作了科学的界定:才能归根到底是个知识的

问题。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如实反映了才能的本来面目,为唯物主义的才能观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它突出强调了才能的知识性和后天性,是对天才论者所宣扬的才能可以天赋、“天才”能够遗传等生物学观点的彻底否定。

由于受天才论的影响,有些人总是把天赋看得比知识还重要,认为才能的高低,才能的差异,主要不是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是取决于天赋是否优异。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毫无疑问,人的才能都要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以肌体的生理能力载体,而生理素质和生理能力确有先天的成分和天赋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人的一般行为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才能(指创造能力)并不是人的生理素质和生理能力的自发延伸,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使知识与肌体相结合,使生理能力变成知识能力才形成的⑨。一个人即使天赋优异,若不与知识相结合, 不经过知识的灌注和训练,也不可能具有创造才能,就像任何聪明的小孩, 不经“呀呀学语”,不可能自发地会说话一样。所以,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天才论的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承认“天赋”,而在于“天赋”指的是什么。若是指人的生理素质和生理能力(马克思称之谓“自然力”),这没有争议;若是指才能,即知识能力,那么,它既不可能天赋,也不可能遗传,只能来自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毛泽东对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我不是天才。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怎么是天才?”这里他以个人的经历对“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的论断作了最好的注解;同时也对天才论作了有力的反驳。天才论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区分生理能力与知识能力,只根据某些表面现象作出普遍的结论; 而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不为某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却正是毛泽东高明的地方。

  1. 它集中概括了前人对才能本质属性的认识成果。

千百年来,在才能的研究中虽然出现许多学说、学派,但从根本上划分, 主要是两种:天才论和知识能力论。知识能力论作为天才论的对立物,为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在我国,王充是最早的注意研究才能的本质,并对天才论作了系统批判的学者,他明确地将才能看作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力量,他在《论衡·效力篇》中提出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的论断,为唯物主义的才能观安放了一块重要的基石。诸葛亮也是个知学论者,他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⑩。在欧洲,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知识能力论的发展和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歌德说:“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11)。赫胥黎说:“人类的智力是靠经常增加的知识来培养的”(12)。他们都把知识看作是才能的基本要素,都看到了才能的知识属性。

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一向强调才能的知识属性;即使有时他们用“天才” 这个词,但实际所指并不是天生能力而是知识能力。如林彪、陈伯达编的《语录》中第一条是:恩格斯称赞马克思写的《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一书为: “这是一部天才的著作。”恩格斯确实是这样说的,但他只是借以赞扬马克思对刚刚发生的事变的卓越理解和透彻洞察。他紧接着指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像马克思那样深知法国历史。”“马克思不仅特别偏好地研究了法国过去的历史,而且还考察了法国当前历史的一切细节,搜集材料以备将来使用。”(13)只要通读全文,领会其精神实质,就会看到,恩格斯虽然用了“天才”这个词,但他决不是一个先天能力论者,而是一个坚定的知识能力

论者。同样,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及其学说时,有时也沿用“天才”二字作为赞词,如“马克思的天才”、“天才思想家”等等,但是他从不认为马克思的才能中有什么先天的成分。相反地,他一再强调,马克思学说的形成是“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他说:“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4)。说明在才能问题上列宁的唯物主义立场也是明确而坚定的。

毛泽东不仅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成果,而且以非常明确的语言,对这些认识成果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由于前人还没有作出“才能属于知识范畴”这样的概括,所以有理由认为,它是才能认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 它具有理论上的彻底性,能够同天才论划清界限。

长期以来,由于对才能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许多人包括一些唯物主义者都无法抵挡天才论的影响。有的全信。如狄德罗是个唯物主义者, 在别的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聪明智慧,但在才能问题上却陷入了迷信,他说: “天才是一种纯粹的天赋”(15)。有的半信。如严复在评论诗的创作时说:“大抵论诗功,天人各分半”(16)。傅雷在谈到艺术才能时也说:“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17)。有的基本上不信,但仍保留了一条天才论的尾巴。如报刊上还常见这样的观点:“人的才能大部分是出生后学来的”;“才能固然有天赋的成分,更多的则是学而知之的”。应该说,这种观点是相当唯物的,基本正确的;但是,肯定才能有先天的成分,默认才能少部分是先天的,那就在实际上为天才论留下了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可能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贯彻到底,也难以同天才论彻底划清界线。毛泽东关于“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的论断,不仅明确了才能的知识性,而且强调了知识的后天性;由于它在理论上是彻底的,毫不含糊的,没有给先天论、半先天论、少量先天论留下任何活动地盘和繁衍空隙, 所以能够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物主义的才能观贯彻到底,同天才论彻底划清界线,澄清天才论造成的思想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