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国防观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不同性质、不同处境国家里的国防实践, 所形成的国防观是不尽相同的。毛泽东以务实的态度正视中国国情,洞察世界发展的大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和阐发国防的真谛,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观。

(一)毛泽东国防观既重视军事防卫,也重视全民防卫,强调军民的结合。建设强大的国防,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国防,国家安全就无从维护,而国家的安全须臾离不开军队,军队是国防的支柱,这是古今中外国防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对此,毛泽东是始终强调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有一强大的陆军,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没有强大的军队,新中国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同时他还指出,国家的安全既要靠军队,还要靠人民。1956 年毛泽东在概括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还是照这个规律,“力量小的,同人民联系,强;力量大的,反人民的,弱。”①60 年代初,毛泽东又深刻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 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他主张,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以民兵组织的形式,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为实现这一思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确定了一系列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原则。例如在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有保卫祖国的义务。1958 年又号召全国“大办民兵师”。对民兵组织这种形式,毛泽东十分赞赏。他说,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民兵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教育、体育组织,这种形式很好, 应当推广,各级党委要抓,特别是省委书记要亲自抓,对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②还具体要求:小县一个营,中县二个营, 大县一个团。在毛泽东的国防观里,既强调军队对国家安全的重大作用,也重视全民防卫的基础作用,这种立足于人民战争,强调军民结合的国防建设

思想,是毛泽东国防观的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国防观既把国防看作一种军事行为,又把国防看作一种社会行为,强调军事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由于毛泽东把国防的基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强调全民国防的战略思想,因此他认为,国防事业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只有动员起全社会各界参与国际活动,并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为时,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国防才能真正巩固,国家安全才有最可靠的保障。毛泽东多次讲,国防事业是军队的事业,也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因此,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是党、政府、军队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近代中国有国无防,屡遭外来入侵的悲惨历史,毛泽东提出,要在全民中树立国防意识,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国防的重要性,在国家的各项建设中,均要照顾到国防建设的需要。毛泽东还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国防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把发展生产与增强国防力量统筹起来考虑,保证在企业、交通、民航、通讯领域中,积蓄国防力量;甚至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亦要为战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武装力量组织上,毛泽东主张建立以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位一体、平战结合的防卫体制。1954 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国家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防建设是全社会的事, 是党、军队、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这就使上述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条文,从而更具有权威性。此后,我国的宪法虽几经修改, 但其中关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依靠全国人民保卫国防,依靠社会各界建设国防的思想和原则始终未变。

(三)毛泽东国防观既注重国力的增强,又重视军力的提高,强调在富国的基础上强兵。富国与强兵的关系历来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关注的战略性课题,处理得当与否,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提高,均会产生重大影响。正确处理富国与强兵的关系,也是毛泽东国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毕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富国强兵”。在这二者关系上他认为先富国才能强兵,国富才能强兵,从而为国家安全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明确指出,国无防不立,强兵是必要的。百多年来,中国一直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必须及时加强我国的国防,特别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以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氢弹,“在今天的世界上, 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③但是,强兵的基础在于国富,离开国富,强兵就是一句空话。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明确讲, 要加强国防建设,就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1964 年 8 月。毛泽东还生动地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比作“拳头”与“屁股”的关系,并指出, “屁股”坐稳了,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量。可见,毛泽东所讲的加强国防, 前提是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把国防的强大放在经济强大的基础之上来考虑的。这种对富国强兵的辩证认识以及富国与强兵结合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国防观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毛泽东国防观强调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结合,既重视国防的硬件建设,又重视国防的软件建设。国防的建设与巩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先进的武器装备,足够的兵源,训练有素的军队,正规军、地方部队、民兵

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保证。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弹、氢弹、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国防的硬件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国防的物质力量确实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由于有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对维护我国的安全,慑止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与扩张,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上仍很落后的大国而言,却能在世界舞台上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国防物质力量的总体提高, 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安全有了这一点基本的物质力量,是否就意味着国家安全有了可靠的屏障呢?毛泽东认为,还远远不够。他指出,国防力量的真正强大,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的能动作用及其凝聚力,在于自觉的组织纪律,在于军内外的紧密团结,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还要筑起精神的长城。他强调要加强全民族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在一段时间内,鉴于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毛泽东一再提醒和告诫全党,要准备打仗,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可能导致的突然事变。这种准备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精神上的,“而主要的,是要有精神上的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就是要有准备打仗的精神。”④在军队建设上, 他也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⑤。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干部战士的马列主义水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水平。他一再要求军队干部、地方干部,要“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如果只抓“国防事务”,“不搞政治思想工作,那就很危险”⑥。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毛泽东历来坚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规律,认为只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力量。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结合,在毛泽东国防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毛泽东国防观既注重依靠本国力量,还善于利用国际力量,强调内外结合的国家防务的安全效应。鉴于我国近代历史上受帝国主义列强随意摆布欺凌的沉痛教训,毛泽东提出在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他反对依附于某个大国,反对把提高国防力量的基点放在外部支援上。他坚定地认为,国防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应依靠本国的力量,本国实力地位的增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可靠的保障。但是,毛泽东从来不反对、不排除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持。在一定条件下,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持是兴国安邦所不可缺少的。只有把国内国际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亲自主持制定了积极的和平外交路线。其基本内容是:团结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一切侵略扩张的政策和行径;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等等。尽管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所制约,在一段时期内,我国曾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做法,但这并未影响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积极、慎重的策略,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努力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50 年代中期,随着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亚非拉各国在保卫世界和平中作用的发挥,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和平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他一方面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一方面更加注重同广大亚非拉各

国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团结。与此同时,由于帝国主义集团发生分化,西欧、日本等各国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日趋发展,毛泽东洞察这一形势, 提出要争取他们,团结更多的国际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这些思想发展到 60 年代,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70 年代,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完全打破了原有两大阵营的思维定势,着眼于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奉行的对外政策的综合考察,正确地揭示了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格局,这不仅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也为我国的国防战略确立新的原则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对保证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安全与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