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战略问题》到《论持久战》——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

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以其哲学思想为核心、为标志的。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同样是以其哲学思想为核心、为标志的,这是其共性。但其特殊性,在于其哲学思想是伴随其军事思想而形成和发展。这是因为,在战争年代,时刻面临生死存亡问题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其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就是政治,是最大的政治。

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毛泽东的军事

思想为全党全军所接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同年 10 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共产党和红军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和相对安定的环境。至此,毛泽东方能有条件坐下来,对 15 年来特别是自井冈山的斗争以来,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经验作全面的深刻的总结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总结研究的结果,1936 年 12 月写出《战略问题》,1937 年 7 月和 8 月,分别写出《实践论》和《矛盾论》,1938 年 5 月写出《论持久战》。《战略问题》是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从军事的角度,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对哲学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论述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专著。而《论持久战》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抗战 10 个月来的实践,对抗日战争趋势、规律和结局的科学预见。

我在前面所提出的,关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伴随其军事思想形成发展的观点,在《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即有充分的体现。扼要说来,这两著作都论述的这样两个根本问题:(1)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能争取最后胜利,说的是“是什么”“不是什么”。这是认识论。(2)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说的是“怎样做”“不怎样做”,这是方法论。在这两著作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三大基本理论——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 得到了十分娴熟十分完善的运用和发挥。可以说,《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是哲学与军事熔铸一体、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博大精深的科学论著,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关于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没有也不会从政治的角度、以政治的方式给以界定,学术界亦未取得一致的定论。但是,毛泽东自己以及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问题也曾有过相关的论述。毛泽东 1938 年 11 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到今天为止,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我们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骨干,而且造就了

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又说:“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而在十八年党的历史中,凭借我们丰富的经验,失败和成功、后退和前进、缩小和发展的深刻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已经能够对这三个问题做出正确的结论来了。”邓小平和陈云都多次提出,全党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哲学,重点是《实践论》、《矛盾论》、《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以及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论联合政府》等著作。这些著作,除《论联合政府》外,都发表于 1935 年至 1938 年这期间。有同志认为,1936 年至抗战初期,是毛泽东的理论高峰时期。这一看法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几十年来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以及对《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的比较研究,我认为:(一)1935 年至 1938 年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高峰,是毛泽东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二)《战略问题》、《实践论》、

《矛盾论》和《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其中所蕴含、所论述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过程论这“三论”,即构成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体系。(三)从 1935 年到 1938 年,也即从《战略问题》开始,经《实践论》、《矛盾论》到《论持久战》,以哲学思想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此后种种,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

(刘文耀协助)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