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胜负的筹码

争取中间阶级是实现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重要策略方针。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为实现党的总路线,必须要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势力相当强大,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又相对比较弱小,无产阶级要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必须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作为总的策略出发点。毛泽东对此有十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17)正是从这一总的策略方针出发,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仅重视农民问题、小资产阶级问题,而且特别重视中间阶级的作用。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提出了争取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他在对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作了详细分析后,认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深感正确处理中间阶级问题的重要,他指出:“全国革命低潮时,割据地区最困难的问题,就在拿不住中间阶级。中间阶级之所以反叛,受到革命的过重打击是主因。”(18)毛泽东这里所说的中间阶级主要是指富农,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他十分注意对富农问题调查研究,并且逐渐总结出正确解决富农问题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而完整地制定了党关于土地革命的路线。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证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反

之,则妨碍党的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使革命事业遭受挫折。土地革命时期, 左倾路线一度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把中间阶级当作最危险的敌人而加以严厉打击,给农村革命根据地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丧失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的大好形势,使党在白区的工作几乎损失百分之百,党在苏区的工作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党中央和红军不得不作战略大转移。1935 年 12 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对这种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从理论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关门主义“不会拿自己的策略武器去射击当前的最中心目标,而把目标分散,以至主要的敌人没有打中,次要的敌人

甚至同盟军身上却吃了我们的子弹。”(19)“关门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 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从而肃清了左倾关门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争取中间阶级的重要性,使全党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保证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顺利贯彻执行。

中间阶级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胜负的筹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真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对中间阶级重要性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成了质的飞跃,他指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 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20)稍后,毛泽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继续阐述争取中间势力的意义,指出,利用矛盾,联合多数,反对少数的策略,是从大革命时期,苏维埃时期和抗日时期逐步总结出来的,中间势力是一个中心问题。现在注意了中间势力,过去许多干部没有这个观念,不了解中国的阶级关系,今后还要加强这项工作。“在策略上抓紧争取中间势力的中心环子,纠正对中间势力认识不够与要求过高的有害倾向。”(21)毛泽东还提出了争取中间势力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即(1)我们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因为顽固派也极力争取中间派,并且企望中间派充当他们的同盟军。经过几年来和顽固派斗争的经验总结,毛泽东明确地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概括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把争取中间势力看作是争取时局好转的重要步骤,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争取中间阶级理论进一步发展,重点是争取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1948 年 5 月 1 日以后进入了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建新中国的斗争。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争取中间阶级与争取革命胜利紧密相联, 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西欧,而西欧无产阶级力量的强大,使中间阶级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对中间阶级更多地是持批判态度。列宁和斯大林,对俄国的中间阶级,尤其是富农,基本采取剥夺与消灭的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到农业合作化,前后相贯,毛泽东不言从于本本,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估计了中间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他们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是决定胜负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