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安定性与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统一问题,事物相对安定的质的问题,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哲学难点问题,需要认真地作具体分析。一般哲学难点问题都存在着微妙的分界线,分析上如果差之毫厘,结论将会导致谬以千里。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就曾经给艾思奇指出过失误,为哲学学术研究的缜密性严肃性留下了典型示范。
关于统一或质的安定性的绝对与相对关系,如上文所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矛盾本身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即“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拿列宁的话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是将统一性在空间普遍联系和时间永久联系上与斗争性比较,指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这层意思带有第一的、原则的意义,是一般原理,不能违背,违背即表现为“不及”,表现为右。而在 1939 年读艾思奇《哲学选辑》的批注中,毛泽东又指出统一“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是相对的”, 这就在坚持矛盾对立统一的相对与绝对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将统一即质的安定性问题在空间的具体联系上和时间的暂时联系上,相对斗争性而言, 作出具体分析,指出统一性在暂时存在的绝对性。在这个层次上,毛泽东同样又征引了列宁“在相对中有绝对”这句话,因论述对象层次不同,形式上结论相反,而内容上的原则性内在联系却是一致的。与此相关,在矛盾斗争问题上,毛泽东同时也作了具体分析。就在上一批注的同一页,毛泽东写道: “具体的斗争形态也是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说斗争无条件,是指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不是说具体的矛盾。”将统一性和斗争性在时空形式上具体分析后,毛泽东综合起来写道:“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 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谓占统治地位。”⑦由此可见,在统一性的绝对相对关系上,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时空度量关节,存在有时空上普遍性、永久性的相对性这个第一层次和具体性、暂时性的绝对性这个第二层次的差别。如不分析这些差别,如不承认并把握这些差别,就要犯“过”与“不及”的错误。这是毛泽东在哲学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一例典范。正是在这个难点上,艾思奇有“过”与“不及”两种理论失误,毛泽东以探赜索隐之笔,为他作了订正。
上文分析了毛泽东指出艾思奇关于“统一之绝对可能”提法之失误于“过”之所在。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例毛泽东指出其在质的安定性问题上失误于“不及”之处。
艾思奇在《哲学选辑》的“研究提纲”中写道:“斗争性表现在互相压抑、互相排斥的作用上,事物必须压抑自己的否定或对立的方面,以显示自己的存在,以保证自己的存在,以维持自己的质的安定性。质的不变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维持的。”毛泽东读到此处,将最后一句下面划了横杠,立即写道:“质的暂时不变就是在这样情形下维持的,质的终久必变也是在这样情形下出现的。原文只说了斗争的片面意义,而且是保守的意义。”⑧“质的终久必变”是斗争的积极成果方面,维持质的安定性是斗争的保守方面。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井指出“维持质的安定性的斗争”这一提法的片面的、保守的意义,表现了毛泽东哲学理论坚定性和彻底性品格、指明了艾恩奇论述斗争性的“不及”之处,意义非常深刻。与此问题相关,在另一处,毛泽东针对“中庸主义”批评十分严厉。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庸思想从量上找出并确定质的安定性从而反对“过”与“不及”,即反对“左”右倾向本来是对的,这个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⑨。但“中庸主义”却必然导致思想顽固,将质的安定性绝对化。就在艾思奇所写“中国的中庸思想,被一部分人曲解为折衷主义,中庸思想中的精华,是辩证法的,它肯定质的安定性,而不是把肯定和否定平列看待”这一段话之后,毛泽东写道:“中庸主义包括了死硬派和折衷派两种思想。当其肯定质的绝对安定性,这是同一律, 也就是死硬派思想。”中庸问题也是一个有难点的哲学问题,其难点就在质的安定性的相对绝对关系上。肯定质的安定性在暂时是绝对的,但不能肯定质的绝对安定性。前者是中庸思想从量上反对“过”与“不及”的“一大功绩”,后者则是中庸主义本身的一种“不及”的错误。因此,在艾思奇所写“中庸观念是有一定的真理内容”和“错误”的一段旁边,毛泽东批注道: “旧统治阶级的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是反动的方法,用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 使旧质绝对化。马克思主义的两条战线方法是革命的方法,只承认质的相对安定性,没有绝对主义。”(11)可见毛泽东坚定不移的明确观点是,质的安定性在暂时具有绝对性,但没有绝对主义的质的绝对安定性。辩证法是关于发展原理的学说,质的安定性终久是相对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毛泽东所研究的质的安定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毛泽东对质的安定性概念的阐述,虽然没有写成论文专著,但他的观点,已经是很系统、很精辟、很谨严的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坚定性,有的放矢的理论针对性,哲学思辩的理论缜密性,富有内在联系的理论自恰性和完备性,哲学党性的严肃性和战斗性, 都是十分突出、富有鲜明个性的,毛泽东不愧为革命导师,他的哲学思想遗产,还有待进一步的整理和继承。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