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性——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思想之比较研究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科学预见,是他制定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国内革命战争也是持久战,是他制定国内革命战争战略方针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持久战的思想,是毛泽东贯穿于《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的、指导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说:“战争情况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又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那么,为什么持久战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他的根据是什么呢?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日本、中国双方作了四个方面的分析比较。日本的特点是一优三劣:一优——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很强。是世界著名的五六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三劣——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和军事封建性,决定了它的退步性和 263 野蛮性;其国度小、人力军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中国的特点是一劣三优: 一劣——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均不如日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三优——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更有了代表着进步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在国
际上是得道多助。中日双方的这四个方面的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立论根据。
所谓特点,即现实即条件即矛盾的特殊性。中日这一对矛盾就是这样四个特殊性。若概括他说来,它又表现的是两大特殊性:(一)现实的双方在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的悬殊差别(它远比国内革命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大得很多很多);(二)未来双方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方面的必然转化。由现实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差别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由未来双方力量对比的必然转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战争结局中胜日败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它决定了矛盾的长期性和矛盾发展结局的必然性。抓住了中日战争的特殊性,认识它不同于其它战争的特殊的本质即能够发现和掌握它的特殊规律。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论述得非常精辟与深刻,亦为抗日战争的历史实践所证明。国内革命战争为什么也是持久战呢?
在《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又经过了1924 年至 1927 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毛泽东指出: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的红军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
这四个特点,归纳起来,说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两大特殊性。
其一,敌我力量对比的极其悬殊的差别。国民党掌握了全国性的政权, 控制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枢纽和命脉,有一支数量空前庞大的现代化军队,得到了世界上主要反革命国家的援助。共产党的军队——红军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才从游击队发展起来的,数量很少,武器装备很差, 物资供给非常困难,没有任何外援。敌我力量对比的极其悬殊的差别即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革命战争的长期性也即矛盾过程的长期性。
其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能够存在和能够发展。在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 是在世界上只有中国革命才有的奇事,是中国革命的独一无二的特殊性。这一革命的特殊性,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又经过了 1924 年至 1927 年的革命”这一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即毛泽东所说的“独特的原因”和“相当的条件”所决定的。这一特殊性,又决定了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决定了敌人的最后失败和我之最后胜利的必然结果。
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认识,是毛泽东长期以来特别是井冈山的斗争以来,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同时,毛泽东的这一认识过程,也伴随着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革命高潮到来”、“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等右倾、“左” 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正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长期的与“亡国论”“速胜论”作斗争一样。)由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决定了中国革命通过这条道路取得最
后胜利的必然性。
总而言之,持久战的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 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作了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具体分析之后,对其特殊性的科学认识, 它所反映的是中国革命长期性这一基本特性。“持久战”是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也是两者的共性。但后者的内涵更丰富,矛盾更复杂。除中日两国这一对主要矛盾之外,中国这一主要矛盾方面又有若干对矛盾,如共产党和国民党、国民党和其他党派、抗战派与投降派、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和其他阶级等等。而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一对矛盾,又影响着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因此,又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即《论持久战》所论述的“持久战”思想,内涵更丰富,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得更充分、更为复杂。而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偷袭珍珠港,扩大了对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侵略战争,出现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故在得道多助的一节中又分析、指出了我们抗日战争在国际范围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