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壮族风情录
粗犷原始的花山崖画
花山,在当地壮语中称为岜莱,它位于广西宁明城北 50 里的明江东岸,
距县城约 25 公里。山崖峭壁上用赭红色颜料绘有图像 1800 多幅,其中大小
人像有 1300 多幅,还有兽类、鸟类、船形、刀剑、钟及铜鼓等图形。颜色历久不褪,崖壁画是用单色平涂画出来的减笔速写图案,造型更显古拙。整个花山崖画场面恢宏,气势粗犷雄伟,形象地体现了壮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祖先的足迹遍及岭西。西汉以前, 壮族被称为西瓯、骆越,是岭南百粤部族的重要一支。汉代以来,壮族先后被称之为乌浒(西汉)、俚(东汉)、僚(三国)、俍(晋)、僮(宋)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族。1965 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称壮族。壮族是一个极富智慧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花山崖壁画是左江崖壁画的代表作,其画面长 221 米、高 40 米。站在花山的绝壁下,翘首注目山崖,撞击心灵的便是那种壮族先民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创造的崖画,拙朴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其中最大的崖画高约 3 米。画的是一个个朱红色巨人,他们骑着神兽,腰佩环首刀、手挥利剑, 头上的羽翎仿佛带着风声。在这些酋长式的形象周围,画着许多或正面、或侧身,或擂铜鼓、或打铜锣的人像,他们双腿呈半蹲弓马式,双手弯时朝上, 做蛙形舞姿,似在歌舞狂欢,场面热烈非凡。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场面是在次庆丰收,欢庆胜利。有的场面如誓师出征,有的则具有宗教意义。
花山崖壁画上所描绘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一是正面举起双臂、双膝微屈、张开两脚,显得豪迈无畏;一是女子动作,侧身屈肢、以臂平行向上伸出,身体线条柔和,长辫与人体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些舞蹈动作体现了壮族人民纯朴的情感和他们的无畏精神。
关于花山崖壁画,有许多反映壮族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传说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描写了一个壮族青年反抗朝廷的斗争精神:一个想造反的壮族青年,名叫勐卡,他见皇帝昏庸,就想起来反对朝廷。苦于没有兵马,便在纸上画兵马。他画的兵马要经过 100 天方能变成真人真马,10 天过去了,50 天过去了,90 天过去了,可到了第 99 天,只差 1 天就满 100 天的时候,勐卡的母亲把他装兵马的箱子打开了,他所画的兵马都飞了出来,这些兵马聚集在花山的岩洞里。他们惩治坏人,救济穷人,赢得了穷人的爱戴;那些被他们惩治过的坏蛋却怀恨在心,密告皇帝。皇帝认为那些兵马是勐卡的造反队伍,便派大批人马前来围剿。因敌众我寡,勐卡的兵马全部壮烈牺牲。如果满了 100 天,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这个悲壮的故事,在花山壁画附近的地区广为流传。
花山壁画的制作年代始于何时,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它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考察过程中有人从花山崖洞中获得了两根当年搭架作
画用的木桩,并剥离出崖画的钟乳石覆盖物,经碳十四测定,木桩乃是 2680
年前的遗物,钟乳石覆盖物约有 2000 年至 4000 年的历史。这一测定结果时
间跨度大大,若取中间值,即为 3000 年。就连壁画上的环首刀,也至少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了。然而经过 2000 多年的风雨剥蚀,崖壁画仍清晰可辨, 真可谓是一个奇迹。
像花山崖画这样的崖壁画,在左江流域的龙州、崇左、扶绥、大新等县, 已经发现有 84 个地点,183 处,287 个画组,绵延 200 多公里,它们共同组
成为左江崖壁画群。这颗广西壮族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不仅是我同现存最大的崖壁画群,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它是壮族珍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