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跳弓节

在广西西南部与云南交界的地方,生活着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他们虽然人口不多,而其民俗风情却可谓独树一帜。如:“抹得越黑,爱得越深” 这一抹黑脸恋爱习俗,深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彝族男女青年的审美观;喜庆佳日酒席上传出的酒歌,又给人一种比美酒更香淳的感受;而秋天里晒谷场上那一群群进行“打磨秋”竞赛的人们,更是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他们跃起攀杆、用力蹬地,随杆飞转的娴熟技艺,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显示出一种勇敢和力量。在彝族风情中,有许多独道之处,但最令人难忘的,就要数“跳弓节”

彝家居住的地方,漫山遍野长满了亭亭玉立的金竹,楼前、屋后、寨旁、路边金竹簇拥,风儿吹过,竹叶歌唱。彝家把金竹看作神圣的吉祥物,因为金竹为彝家的昨天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它和彝家跳弓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很久以前,在一次战争中,彝族将士们浴血奋战,为了抵挡住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却终因故众我寡而被困在一片金竹林之中。当时,冲出重围已很困难,仿佛只能坐以待毙。大家忧心如焚。然而准也不甘心就这样被敌人活活抓去。在这危机关头,不知是谁提出以金竹做弓弩的办法,大伙马上响应。竹弩强弓射出的竹箭,飞向敌群,敌人还没明白这是什么新式武器,便被打得晕头转向,仓惶四蹿。竹林变成了理葬敌人的坟墓。彝家将士反败为胜,保卫了家园。就在农历四月初三凯旋回乡补过春节的时候,在杀猎、宰牛、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是金竹使他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把金竹作为救命恩人,围着金竹跳起了喜庆节日的舞蹈。后来,这个日子便定为跳弓节。

跳弓节一般要进行两天。待特定的节期吉时一到,主持节日活动的领头人,就会站在金竹旁向着众人高喊:“呜——嘎欧嘎当贝,累巴爹莱,拉累巴莱爹莱,达加嘈职莱——咕爹啰”(意为:呜——村头村尾的同胞们,快换上新衣服,穿上新裤子,快快来舞坪跳舞喽。)他洪亮的声音穿透金竹林, 传向千家万户。不一会儿,身穿节日盛装的老人走出木楼、轻快如小鹿的腊卡(小伙子)奔出木楼、俊俏的塞米(姑娘)们也象小鸟一般飞出了小木楼, 他们都向着金竹丛舞坪走去。

通往舞坪的路上,两个“麻公巴”领舞人正在踏着芦笙曲的旋律,头顶阳伞,威武地走向舞坪。他们是当年抗敌将领的化身。被推选为“麻公巴” 的男人,是在村寨里具有一定威望、年富力强、智慧勇敢、有责任感、有美好家庭的已婚汉子。他们的出场。犹如当年金戈铁马的情景,表达了众人纪念祖先的愿望。

舞坪中间的金竹丛旁,早已摆上了香甜的自制糯米酒,以及五色糯饭和肉类食品等,众人静候那一声声令人振奋的炮响。随着一声令下,持枪手把枪指向苍天,抠动板机,“砰砰砰”柱柱硝烟腾空;铜鼓手擂起铜鼓,在缓缓响起的鼓声中,全寨男女老少进入舞坪,排成两队,麻公巴走在舞蹈人群的前面。此时金竹婆姿,绿浪叠涌,人们手牵着手蹁跹起舞。

姑娘们精心打扮过的容貌,显得更加秀丽,醒目的彩带垂在腰间,衬托出姑娘们袅娜的身姿,颈上的银项圈和手上的银镯闪着银光,耳环随着舞步叮◻作响,汇入了铿锵的铜鼓声中。

舞坪中的人群,不时地变换队形,或排成几列纵队,围成圆圈,绕着坪

中的金竹舞蹈;或变成单行,彼此拉起手,面向金竹跳舞。一圈圈地跳呀、舞呀,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白天黑夜,就连少妇背上的孩子,也牙牙学语, 和着母亲的舞步蹬腿拍手。人们尽情地以铜鼓和舞蹈寄托自己对金竹的怀念和对祖先勇敢无畏精神的崇敬之情。

翌日早上,当太阳刚上东山,彝家又来到舞坪,他们带来了金竹苗,小心地把它种在金竹丛中。尔后,跳弓节的领头人又亮开歌喉,召唤人们来跳舞,铜鼓又回荡在金竹林的上空。

腊卡(小伙子)们手拿象征武器的金竹竿,一身当年战士的打扮,在麻公巴的带领下,跳起了象征奔赴沙场的舞蹈。刚键有力的动作,再现了战斗的情景,仿佛把人们带回那竹箭嗖嗖的古战场,他们的威武形象,如一株株直插蓝天的金竹,昭示出一种民族的力量。

节日期间,彝家还以节日的礼节,热情接待四面八方前来参观的朋友, 也让朋友们分享彝家节日的欢乐。

两天的节日刚过,彝家就投入到生产中去。这以后的每一寸光阴,都是非常宝贵的,只待来年的跳弓节再度尽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