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黄姚古戏台

地处桂南的昭平县黄姚镇,虽然说不上是一个名镇,可有了镇上那古戏台,黄姚也为世人所熟知了。近 50 年前,这块地方就曾聚集过许多名人、名家。桂林沦陷于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时,许多在桂林从事抗战文化事业的文化人都来到这里,以笔作刀枪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就在黄姚古戏台上,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所带领的一批“戏剧兵”,演出了宣传抗日的小话剧和新编桂剧小戏。那时四乡群众都诵向黄姚,为看到好戏而欢欣鼓舞。那情、那景非常感人。黄姚古戏台的历史也随着这有特殊意义的演出翻开了新的一页。

黄姚古戏台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 年)。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和民国丙辰年(1916 年)都进行过维修。1983 年,为使这历经 400 多年风风雨雨的古建筑焕发新的光采,党和政府拔专款对它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维修后,古戏台那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风彩更加令人赞叹。

它左与“宝珠观”庙堂为邻,右有百年古樟的绿荫遮蔽,背后是日夜奔流的“小珠江”,整个环境幽雅宁静,是看戏的极好场所。古戏台整个呈“凸” 字形,分前、后台、厢三部分。8 根一抱粗的大木柱支撑着整个戏台,宽敞的舞台在前面,演员的化妆室和休息室在后面,布局合理、规范。戏台雕梁画栋,并写有工整的对联。如第二道的台柱上就刻有令人叫好的一副对联: “闻其声乐则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观其色入焉瘦哉,正须继以心思。”屏风中镶有“可以兴”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凝炼地道出了戏台当时起到的作用。后台的左厢房门楣上,写着“飞燕”,右厢房门楣上写着“惊鸿”。门楣上端各有一画,分别是《古松寿鹤图》和《梅花鸟语图》。前台的天花板中央又有一幅画,为《双凤奔月图》。走进戏台,这些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细细品味,能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在戏台的表演区,古人运用了水缸共鸣的原理,在单层厚木板铺成的戏台下面,放着 4 口大水缸,可使演员的演唱及锣鼓声产生共振,具有扩音的效果。据当年看过戏的老人说,每当戏台上鸣鼓、击锣,不仅镇上回荡,就连 15 里远的大风拗也能听见这鼓声、

锣声。在 400 年前就有了这种“音响”意识,确实使人们时黄姚古戏台刮目相看。

古戏台所以能与黄姚镇一同度过那不断更迭的朝朝代代,也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喜欢它,爱护它。它是当地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戏台建成以来,这里上演过多少剧目无从统计,而每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中,古戏台上都唱大戏。戏台下人头攒动,四乡八邻的群众都云集这里。那戏通霄达旦地演,观众也饶有兴致地从掌灯时分看到了东方欲晓。佳剧、彩调、粤剧都在这戏台上演过。当年洼林沦陷后, 桂林文比城的文人们选中这昭平小城,或许也与古戏台给当地带来的文化气围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