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趋势

在智慧供应链或者网络链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要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就需要在制度环境、管理要素、技术手段以及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产业互联网系统的全面整合,从而更好服务于供应链运营和服务场景,推动产业运行和金融的有效融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涉及前后端管理体系的融合,以及应用场景的技术和管理(见图10—3)。

图10—3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趋势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趋势 - 图1

整合化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在前端和后端两个层面实现系统整合。前端指的是与供应链价值直接相关的流程管理,后端是保证和支持供应链顺利运营的要素。第一,从供应链运营保障体系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仓单的电子化交易,即将供应链运营中模块化、标准化的业务单元以及产品,实现制单、提单无纸化,实现所有信息的自动记录和安全的电子签章,这是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基础保证,没有这一要素,供应链中的物流业务就可能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产生风险。第二,除了这一要素外,与仓单电子化密切相关的是交易、物流的标准化,这里的标准化并不仅仅指的是电子仓单格式规范的标准,而是当业务单元或产品置于一个网络链中,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就同一业务单元和产品的规定是一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于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活动具有复杂性、分散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因此,往往流程活动很难标准化,而非标就容易产生管理上的困难,以及风险成本的高昂。因此,如何实现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流程标准化,并且任何的管理规范(即标准)又能真正作用于流程,成为有效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关键。第三,标准电子化的仓单、单据等能在整个供应链网络中流转。供应链运营往往涉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产业集群,如果电子化的交易单证或仓单不能顺畅地在不同主体、地域、产业集群中流转,那么整个供应链网络就会发生业务和信息的断裂。第四,与可流转化相对应,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信息公示平台,也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关键。这种统一标准化的信息公示是将供应链运营中的交易状况、抵质押产品情况、作业活动全面展示于所有供应链参与方。这种统一标准化的信息公示平台既可能是行业性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然而,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平台,它都要做到信息的及时、透明和对称。及时指的是供应链中交易中的要素(诸如契约、单据、票据等)、物流服务中的产品、资金流的状态等能够第一时间在公示平台上展现,任何信息的滞后都有可能产生供应链金融风险。透明则是指参与供应链运营的主体或者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组织,能够免费或低代价地获取公示信息。而对称则意味着公示信息能为所有网络链中的成员完全获得,这里的成员不仅指的是金融借贷的双方或者直接交易对手,也包括所有参与供应链活动的企业或者服务、管理机构。

与上述保障因素相关,在制度层面也需要相应的系统整合和调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完善(余高明,陈立峰,2015)。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新型的创新手段和风险控制途径,然而这些手段的有效性取决于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的制度保证,否则即便实现了上述供应链管理要素,也会由于制度的缺失丧失效率。例如,质押登记虽然有法律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规定标准化内容和格式,这就使得登记操作不具备可行性,金融机构无法确权。不仅如此,关于质权生效要件的确定、登记优先关系的明确、债权实现途径等方面都缺乏制度上的支撑。此外,票据质押、未来收益或财产等问题都是需要在制度层面探索的话题。二是政府层面的整合数据和信息平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需要有社会层面的整合数据和信息平台,目前尽管政府管理机构都在建构信息和数据平台,但相互之间不能有效整合,更不用说与行业和企业平台的整合,数据和信息孤岛大量存在,因此,适度开放各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和信息整合也是未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除了在制度层面和运营保障要素层面结合外,也需要供应链网络中的参与者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业务数据化,即建立数字化的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大数据,而大数据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利用各类技术获取现存的网上或其他渠道的信息或数据,更在于如何将随时随地发展的业务活动数据化,并且通过对数据的归集、识别、清洗、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的机会,并将发现的机会更好地转化为新的业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起覆盖整个网络的基于云计算的产业互联网体系,即MaaS、SaaS、PaaS和IaaS。MaaS是物联网即服务的简称,这个概念伴随着物联网产生,即能为客户提供有效感知、传输和智能分析服务。SaaS是运营商运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用户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通过搜索客户端界面访问。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等。PaaS是把客户采用提供的开发语言和工具(例如Java、Python、.Net等)开发的或收购的应用程序部署到供应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上。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但能控制部署应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的托管环境配置。IaaS是对所有设施的利用,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以上四个层面成为了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防范风险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在供应链网络体系中,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开发、维护和运营能力,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B2B产业互联挑战很大,而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其特点是低成本、高灵活、按需交付,非常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态。

如果上述前端和后端的所有要素具备,系统得以建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就能真正实现有效监控、识别和管理,做到实时地基于“网络流”的风险管理。应当讲,以往的“物流金融”实际上是“物”的金融,而不是“物流”的金融,因为基于动产的金融活动,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控制和管理了静态的“物”(包括货物的真实存在、权益清晰、可市场化、保值性等),而没有真正把握“物”在供应链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不同位置的变化,价值的增减以及流转的方向。而脱离了“流”的管理,就容易产生相应的风险。同样,目前开展的供应链金融,虽然已经不再是“物”的金融,开始转向“流”的金融(即基于债项结构本身的风险控制),但是客观讲它还只是“链条流”而非“网络流”。换言之,目前对供应链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把握只是局部的,并没有真正涵盖整个网络体系。例如,很多企业都在极力提高供应链信息化的程度,试图把握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和数据,但是如果不同地区、不同管理部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整合,这种供应链信息仍然是有盲区的,信息盲区就隐含了金融风险,因此,只有真正实现前端、后端,以及产业和制度层面系统的全面整合,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才能从根本上得以遏制,并且逐步从目前中心化的风险管理走向去中心化的风险管理,亦即实现基于供应链区块链的风险管理体系。

区块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

区块链(Blockchain)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10分钟内所有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的最新技术应用脱胎于2008年出现的比特币技术,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无须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且寓于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方法,用数据区块(block)取代了目前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使得所有数据变更或者交易项目都记录在一个云系统之上,理论上实现了数据传输中对数据的自我证明。区块链中的核心要素有交易(transactions)、区块(blocks)以及链(chain)。交易是被存储在区块链上的实际数据;区块是记录确认某些交易是在何时、以何种顺序成为区块链数据库的一部分;链就是盖上时间戳(timestamps),不可伪造。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活动创新中的优势在于分布式去中心化、无须信任系统以及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沈杰,2016)。分布式去中心化指的是由于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必须遵循同一记账交易规则,而这个规则是基于密码算法而不是信用,同时每笔交易需要网络内其他用户的批准,所以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统不需要一套第三方中介结构或信任机构背书。无须信任系统是针对以往资金借贷或其他金融活动中往往需要中央机构的信用背书,但是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复杂,这种中央化信用背书的效率在下降。而在区块链网络中,通过算法的自我约束,任何恶意欺骗系统的行为都会遭到其他节点的排斥和抑制,因此,区块链系统不依赖中央权威机构支撑和信用背书。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指的是区块链采取单向哈希算法,同时每个新产生的区块严格按照时间线性顺序推进,时间的不可逆性导致任何试图入侵篡改区块链内数据信息的行为都很容易被追溯,导致被其他节点排斥,从而可以限制相关不法行为。

具体讲,区块链的工作原理是(见图10—4):第一是交易界定,即传递者创建交易,并将之发送到网络。交易的信息包括接收者的公共地址、交易的价值、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加密数字签名。第二是交易认证。网络的节点(计算机/用户)接收该消息并通过解密数字签名认证消息的有效性。通过身份验证的交易被放置在一个未决的交易“池”。第三是创建区块。这些未决的交易被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一起放在一个不断更新的台账,称为区块。节点在网络中传播区块进行验证。第四是验证区块。网络中的节点验证者接收到区块后,通过反复不断的迭代过程(挖矿)验证真实性,并获得网络中大多数的认同。不同的区块链技术使用不同的验证技术,但不管用什么技术,都要确保每一笔交易是有效的,不可能发生欺诈性行为。第五是块链接。如果所有的交易被证实了,那么新块就会被链接到区块链中,新的记账会传播到网络中,这个过程可以在3~10秒内完成。

图10—4 区块链工作原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趋势 - 图2

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可以在金融活动和产业活动两个层面实现。金融层面的区块链应用主要是支付清算和数字票据。在支付清算方面,现阶段供应链运营中的交易清算支付都要借助于银行,这种传统的通过中介进行交易的方式要经过开户行、对手行、央行、境外银行(代理行或本行境外分支机构)等。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账务系统,彼此之间需要建立代理关系,需要有授信额度;每笔交易需要在本银行记录,还要与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和对账等,导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区块链支付为交易双方直接进行,不涉及中间机构,即使部分网络瘫痪也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银行间金融交易协议,为用户提供跨境、任意币种实时支付清算服务,则跨境支付将会变得便捷和成本低廉。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另一个可能的应用是数字票据。数字票据是结合区块链技术和票据属性、法规、市场,开发出的一种全新的票据形式,与现有的电子票据体系的技术架构完全不同。数字票据的核心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票据价值传递的去中介化。在传统票据交易中,往往票据中介利用信息差进行撮合,借助区块链实现点对点交易后,票据中介将失去中介职能,重新进行身份定位。二是有效防范票据市场风险。区块链由于具有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和全网公开的特性,一旦交易,将不会存在赖账现象,从而避免了纸票“一票多卖”、电票打款背书不同步的问题。三是系统的搭建和数据存储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省去了中心应用和接入系统的开发成本,降低了传统模式下系统的维护和优化成本,减少了系统中心化带来的风险。四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监管成本。区块链数据前后相连构成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使得监管的调阅成本大大降低,完全透明的数据管理体系提供了可信任的追溯途径,并且可以在链条中针对监管规则通过编程建立共用约束代码,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和硬控制。

在产业活动层面,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于权益证明和物流运作证明。权益证明是保证供应链运营中的产品或货物权属清晰,往来可溯。区块链每个参与维护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记录,利用区块链可靠和集体维护的特点,可对权益的所有者确权。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对供应链运营中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记录和证明,诸如每一物流单元的订单商品拆分,作业的时间、地点、数量等加盖时间戳,并且永久记录,全面反映每一物流单元在不同节点的变化、各部分产品的去向等,这样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清晰明确。显然,对于存储永久性记录的需求,区块链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技术无论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还是在产业活动中的应用,其最终的目的是建立起完善的去中心化的信用体系。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最基础的考量是借款主体本身所具备的金融信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应的信息,刻画借款人的信用状态。传统的银行借贷采用的征信,即各家银行将每个借款主体的还款情况上传至央行的征信中心,需要查询时,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再从央行征信中心下载参考。这种信用调查存在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使用效率低、使用成本高等问题。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通过把握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加之通过间接渠道获得的大数据,反映借款人的信用状态。然而这种方式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信息获取不完整、代价成本较高、信息获取周期较长的问题。而区块链的优势在于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海量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上,信息透明、窜改难度高、使用成本低。各机构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并共享客户在本机构的信用状况,客户借贷时不必再到央行申请查询征信,或者去交易服务平台提供者或综合风险管理者处获取信用信息,即去中心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通过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即可完成全部征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