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由上述供应链金融的特质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思路不同,它是通过产业活动的组织和生态建立,去实现资金融通,并且最终达到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良好结合,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去金融中介实现资金供求的对接。因此,产业生态的建立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至关重要。

供应链金融生态再解析

宋华(2015)曾经提出过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结构(见图1—3)。这里有必要重新加以强调和探讨。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产业环境生态;二是产业组织生态;三是产业要素生态。

图1—3 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1 资料来源:根据宋华《供应链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页图整理。

1.产业环境生态

产业环境生态指的是推动供应链金融的环境要素成熟度,包括制度和技术环境。制度环境是规范和调节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管制、规范和文化性要素。换言之,如果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环境不完善,或者出现制度真空,那么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很难实现持续有效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则的制定者能够与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在符合供应链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良好的制度体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几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微观金融业务的出现,出现了一种声音,即为了促进新型金融创新的发展,政府和管理机构不需要过多介入,应该让金融创新活动自由发展。显然,这一主张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一旦没有合理有效的法律和规则,整个金融活动就会混乱,不仅真正的金融创新企业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会出现一些企业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从事投机业务,扰乱原本就脆弱的产业运营秩序,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诸如这些年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以及打着供应链金融创新名义行使套利套汇(carry trade)等行为都是有力的例证。制度环境生态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是制度制定者和管理者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建立协调一致、标准化的规范体系。由于中国产业布局的多样化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分布的异地化,制度的协调、统一和标准就成为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没有协调、统一、标准化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供应链的顺利运行将会出现阻碍,金融活动会因为法律或政策的不一致或冲突产生风险。

除了制度环境外,技术环境的打造也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环境指的是供应链金融运营和发展的环境性或支撑性工具或手段,这些工具或手段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潜力。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产业成熟度和集群程度、金融技术发展程度以及互联网、云计算等要素的运用程度。由于供应链金融是立足于产业运行基础上的金融活动,因此,产业的成熟和集群程度直接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产业成熟度意味着产业中的企业能建立起良好的能力,并且整个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而产业集群程度则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不仅能形成有效的聚集,而且还能立足特定的产业,形成有机的配合和关联,从而深耕产业市场。金融技术发展程度指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而在金融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方面发生的变化与革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金融手段和方法(诸如金融衍生工具、融资模式等)的变革,而且也包括因为技术性工具导致的革命,诸如最近出现的区块链技术就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革命性技术。区块链的概念首次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Nakamoto,2008),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使用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去维护一个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账本数据库的技术,该技术方案主要让参与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通过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block),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系统全部信息交流数据,并且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链接(chain)下一个数据库块。因此,它是一种将传统加密技术和互联网分布式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全新的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是用于对各个设定的区块的成员身份验证及其资产和交易的确认,以及对不同区块之间成员的资产交易进行跨区块连续不断的认证和记录,由此形成区块之间相互勾连的区块链,确保交易真实性和记录完整性,严防人为的干预和弄虚作假。这一技术的出现,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能降低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风险以及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而且其开放性鼓励协作和创新,能推动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技术环境生态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要素的运用程度,现代金融活动的创新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要素的支撑,这些要素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金融创新的程度。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

2.产业组织生态

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产业组织生态非常重要。产业组织是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宋华(2015)将所有的参与主体分为四类:产业链上的成员、交易平台提供者、交易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

值得指出的是,产业链上的成员原来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中的上下游(宋华,2015),但是如今这个概念又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是因为如今的供应链已从原来生产制造供应链完全转化为服务主导的供应链,或者说供应链运营已从技术层面走向商业模式层面,从而使得参与者越来越趋于广泛、多样化。从理论的视角看,在研究服务主导的供应链或者企业服务化的过程中,对主体结构的研究已经从双边(dyadic)关系(Sampson & Spring,2012;Selviaridis,Spring & Araujo,2013)转向了三边(triad)关系,即服务集成商、客户与子服务提供商(如加工者或合作方)之间的关系(Choi & Wu,2009; Li & Choi,2009a;Choi & Wu, 2009b;van der Valk & van Iwaarden,2011),最近几年进而转向了四边(tetradic)关系甚至网络(network)关系(Chakkol et al.,2014;Jaakkola & Hakanen,2013;Ford & Mouzas,2013;Gebauer, Paiola & Saccani,2013)。从实践的视角看,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包含了三层成员:一是核心利益相关方(core stakeholders,如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二是战略利益相关方(strategic stakeholders,如金融机构、品牌商等);三是环境利益相关方(environmental stakeholders,如海关、商检、税务等政府管理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等),这些成员共同构成了产业链上的参与者。

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谓平台提供商是为风险承担者或者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必要应用(诸如电子账单呈现与传递,即EIPP、应收应付等)或基础的主体,它促进了采购订单、票据、应付等文件在供应链买卖双方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换与信息整合,使相应的参与方能自动及时获取供应链交易过程和信用。这一主体是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平台提供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运营和管理依托于供应链运营全过程的业务和信息,因此,所有供应链运营要素和信息的呈现和操作就成为了金融创新活动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平台提供商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深刻地理解并把握客户供应链业务和流程的能力。由于平台提供商为所有产业链成员提供的是信息呈现和集成服务,因此,需要了解和把握客户的业务结构、业务特征、业务流程和业务风险。二是集成多样化成员信息系统的能力,亦即平台服务提供者需要对接和集成其他成员系统,并且转化为统一、标准的单证、信息格式。三是清洗、整理、整合、分析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将所有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解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者或者流动性提供者实现商务智能化。

交易风险管理者能够根据平台提供者呈现出的整合信息,设计并运作供应链金融业务,即如何建构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流程和要素,并且决定向谁提供资金融通,用什么方式,何时融通,又如何监控并管理潜在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易风险管理者既是供应链金融的操作者,同时也是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因为一旦金融业务的设计有缺陷,或者没有能够控制住相应的风险,该主体需要首先承担责任。

流动性提供者是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由于流动性提供者是资金的拥有方和贷款方,因此,它需要参与确立资金融通的标准、流程,同时也要合理设计资金融通的结构和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可能的潜在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流动性提供者与交易风险管理者的区别在于:交易风险管理者是最直接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和操作者,是风险的第一承担人,而流动性提供者主要是针对交易风险管理者提供统一的授信融通,因此,交易风险管理者本身就是流动性提供者防范风险的保障和基础。

在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生态系统中,平台提供商、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既可能是分离的,也可能是结合的。一般而言,当金融机构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往往这三个角色融为一体(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及其供应链金融服务案例)。而当产业企业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这三个角色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如弘信物流的最新供应链金融发展案例)。

3.产业要素生态

由于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前提是供应链运营和管理,因此,其要素的完备程度就成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关键。产业要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经营活动中的要素,特别是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商流(即各类交易活动)和物流,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商流和物流密不可分,因为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单一的商流或物流都会使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巨大的风险,例如,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要素,仅仅是交易活动(亦即仅仅表现为采购或销售活动,而难以掌握库存、运输、分销状况),就有可能因为虚假贸易或伪造交易,使得金融活动蒙上阴影;同理,如果仅仅有单一的物流要素,而无法知晓交易状态,也有可能会因为利用商品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实施套利套汇的行为。二是财务和金融要素,即所有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是否具备完整、清晰、真实的财务、会计和金融要素。三是风险控制、管理要素,即是否具备良好的风险识别、监控、管理的体系,以及转移、化解潜在风险的手段。所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产业要素生态。

平安银行橙e网和供应链金融业务

平安银行作为国内业内最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其角色和地位逐步从原来传统的银行借贷,通过平台和生态的打造,向供应链金融演化。从其实践历程看,平安银行经历了几次业务上的转型与变革:第一次是从2000年到2008年,当时的深圳发展银行开始了M+1+N的金融活动,通过抓住“1”个核心企业,去批量开发经营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M、N,为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提供融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在内的金融服务。这一阶段是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尝试,突破了传统银行的窠臼,试图渗透到产业企业的供应链运营中。但是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是一种不稳定的供应链金融形态,因为深圳发展银行并没有真正把握产业企业的具体运营管理,而只是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开展业务,因而作为银行,其在金融生态中只是流动性提供者,本身既没有打造产业生态,也没有真正进入产业生态链中。第二次是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的平安银行将原来线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搬到线上,试图利用互联网和IT 技术构建平台,链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银行、物流服务商等,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的归集和整合,提供适应供应链全链条的在线融资、结算、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与增值服务。应当讲,这一时期平安银行试图从原来单一的流动性提供者逐步向风险管理者转变,通过互联网技术减少人工操作的成本和隐含的风险,同时由于多数业务通过线上平台来实现,银行可引入更多的合作方,实现多方在线协同,以及资金流、信息流的归集和整合。尽管这一时期平安银行开始了实质性的转型,但是严格意义上讲,仍然不是供应链金融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这一时期的平安银行并没有真正把握商流、物流的信息以及供应链全流程管理,因此,很难作为平台提供者而出现,同时风险管理也会变得非常艰巨。正因为如此,进入2013年,平安银行提出了他们称之为“3.0”的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模式,即在组织架构上单独设立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全行唯一的平台事业部,专职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在平台建设上搭建了跨条线、跨部门的银行公共平台——橙e 网,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通过综合平台的建设,突破传统金融的边界。

1.平安橙e网功能介绍

橙e 网于2014 年7 月在深圳发布,其功能主要包括“生意管家”、“网络融资”、“移动收款”和“行情资讯”,试图通过电商+金融+服务的模式,实现融平台服务、交易风险管理以及流动性管理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形态。具体讲,橙e网的主要功能是:

(1)交易服务管理平台。针对供应链上部分客户群体的需求,平安银行创新推出了“电商+金融”的模式,即由银行搭建免费的生意管理平台(见图1—4),帮助产业互联网化过程中未被有效覆盖的客户群体高效便捷、零成本地管理从订单到仓储运输再到收付款的生意全流程。在此基础上,银行基于供应商或经销商在该行生意管家上留下的交易(订单)、物流(运单)、付款(收单)等信息,给予他们相应的授信额度。这一功能的宗旨在于,既解决部分客户群体由于信息化水平低而出现的交易管理混乱、效率低的问题,又解决他们由于轻资产、规模小而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图1—4 平安银行生意管家界面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2

(2)银企信息管理和风控平台。借助橙e网,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围绕交易而生成的订单(商流)、运单(物流)、收单(资金流)等信息都沉淀在平台上,这些数据对平安银行判断一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了依据,从而改变了过往传统模式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信息获取的成本和承受的风险过高的局面。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可由过往抓核心企业为风控核心,逐渐变为依据数据判断企业是否正常经营为风控核心。

(3)数据交换的平台。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产业的互联网化,推进平台的建设。银行的平台与各类型的平台合作,可获取多样化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验证相互之间的勾稽关系,以此来证实企业主体的真实性和与交易对手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平安银行近来推行的平台联盟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推进与各类型平台的合作(见图1—5)。例如,平安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了解商户的销售和结算流水数据;与从事税务相关服务的公司合作,了解企业的纳税和开票信息;与海关或外贸服务商合作,掌握企业出口货物的运输和通关情况;与第三方信息平台对接,获取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采购、销售、库存等数据。

图1—5 平安银行平台对接设想图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3

2.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供应链协同平台合作推出商超供应贷

C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行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总部位于北京,设有上海分公司及深圳、苏州、宁波等多家分支机构。C 公司服务20 余家核心企业,为其提供财务供应链平台,主要解决供采双方之间的结算对账、发票开具及管理、应付账款生成、付款通知等与往来账款相关的线上协同服务,以期提高结算效率和费用可视度、降低发票退票率、加快资金周转。2013 年,平安银行与C 公司签署《供应链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全面合作,共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年11 月,双方系统实现对接,首个产品“商超供应贷”投产上线。

“商超供应贷”是由平安银行和C 公司合作开发,专为国内商场百货、超市供应商定制的一款应收类融资产品。产品基于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C公司的财务供应链平台对接,及时了解和掌握商超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订单、收货、发票、付款等信息,并以一定的融资比例将认可的资产入池(见图1—6),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线上融资服务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对银行而言,将C 平台上沉淀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用于额度审批、出账、预警等操作,能实现贷前、贷中流程的简化与优化以及贷后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降低银行风险和操作成本。同时,由于应收账款界定从收货阶段开始,供应商的授信额度比传统保理从发票开始的情形更高。最后,“商超供应贷”是基于商超供应商的日常经营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进行授信,无须企业提供额外的抵押物和担保,较好适应了中小企业普遍轻资产的局面。

图1—6 平安银行商超供应贷方案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4

3.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海关支付平台合作推出货代运费贷

D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是国内企业公共电子支付行业的领先品牌,在B2B(企业对企业)和B2G(企业对政府)的电子支付业务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行业经验。D 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海关税费电子支付平台,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海关税费电子支付服务,各家银行的“银关通”系统均需对接D 的系统。2014 年,平安银行与D 公司合作推出的“货代运费贷”产品是基于货代企业应收账款的“池”融资模式。产品通过分析税务和海关的大数据判断企业经营资质及业务真实性,为银行授信发放过程中的额度审批、出账、贷后预警等操作提供支撑,货代企业无须额外增加抵押和担保,就可通过平安银行橙e 网在线申请融资,平安银行凭借发票数据和货代企业在D 支付公司系统的交易信息,为其提供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支持。办理“货代运费贷”产品,货代企业只需在线向银行提供尚未付款的发票及对应的货运提单信息,平安银行即与D 支付公司内部进行数据交互验证,验证通过后向货代企业发放贷款(见图1—7)。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多部门配合联动,无须客户提供纸质合同、书面资料,简单快捷环保。该产品的推出有效缓解了货代企业普遍“轻资产、缺担保、无抵押、贷款难”的问题,降低了货代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

图1—7 平安银行货代运费贷方案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5

平安银行橙e 平台通过与D 公司线上系统的对接,实现各方数据共享,以及贸易背景真实性和连续性的线上交叉核查,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开创了货代企业一揽子在线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实践。

4.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大型企业B2B 平台合作推出采购自由贷

H集团是全球大型家电的第一品牌,其名下拥有26 000 万多家经销商,在全国建立了90余个物流配送中心,2 000 多个二级配送站。G公司是H集团下的全资子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四网,即虚网、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的融合,通过虚实融合战略,为用户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融合的平台型业务。从深度上看,G公司在全国建立了7 600多家县级专卖店,26 000 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在中国2 800多个县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布局了17 000多家服务商,真正做到了“销售到村、送货到门、服务到户”,解决了三四级市场的配送难题。在广度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G公司的物流在全国有3 000多条客户配送专线、6 000多个服务网点,业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在全国串成一张送装同步的网,无论用户身在何地,都能实现在本地下单、异地送货。

H集团从2015年开始,紧随产业互联网化的步伐,启动G公司下的B2B电商平台的建设。G公司的B2B平台的定位为集信息流、物流、现金流为一体的大型开放式服务平台。H集团的2 万多家经销商可在平台上在线下订单,发起在线融资申请,实现对订单、物流、资金等信息的跟踪。平安银行橙e 网与G公司的B2B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双方共享订单、物流、资金等信息,合作推出“采购自由贷”。采购自由贷极大降低了经销商的准入门槛,大幅简化了经销商的授信资料,对业务进行批量授信、批量开发。经销商无须抵押,免担保,只要和H 集团生意往来超过一年时间,不论经销商规模大小都可以向银行申请融资(见图1—8)。同时允许经销商随借随还,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借还款等操作都在线上完成。经销商从G公司的B2B 网站在线发起订单,到平安银行橙e 网网络融资平台完成贷款交易,最快只要6 分钟。

图1—8 平安银行采购自由贷方案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6

5.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解析

通过以上平安银行橙e网和业务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其所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正从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转向基于组织生态的供应链金融(见图1—9)。从组织生态的结构上看,平安银行通过橙e网的建设和运营,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交易信息和数据的沉淀和管理,并且为了保证这些信息数据的完整和真实性,与外部合作者(包括第三方支付、电商、物流、海关等)的平台对接,从而发挥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根据橙e网的信息数据,结合银行原有的征信体系,针对供应链上的主体提供定制化的融资解决方案,资金的来源也是平安银行自身的运营资金,因此,它同时起到了综合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的作用。

图1—9 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结构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7

弘信物流集团上糖网与供应链金融服务

与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不同,弘信物流集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最初是依托其与客户独特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良好的物流管理和服务渗透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宋华,2015,第7章),其生态的打造从组织结构上看是一种分离的状态,即除了白糖的供需双方外,弘信自身发挥了风险管理者的作用,但是资金来源仍然是商业银行的统一授信。进入2015年后,在供应链物流金融的基础上,弘信逐步通过白糖交易平台(即上糖网)的建设,向平台服务提供者转化。

1.上糖网及其主要功能

上糖网是弘信集团2015年7月投资的面向白糖终端用户的采购服务平台,该平台力图依托弘信线下的全国物流配送网络,通过“互联网+供应链整合”手段,协同糖厂、贸易商、期货公司、进口商、交易决策商,为用糖企业提供线上线下采购管理服务。该平台设计的功能包括:基于上糖网与国内糖厂的合作关系,向白糖使用客户提供进口糖与国内糖采购服务;根据客户白糖采购需求量,为客户推荐与上糖网有合作关系的通过质量认证的海外白糖供应商;协助客户在商务局办理进口许可证,并提供通关服务等。具体看,弘信集团的上糖网目前的主要服务模块有:

(1)现货交易流程。亦即直接通过上糖网进行库存查询和现货交易,并且通过弘信完成物流配送,在此过程中由上糖网进行资金偿付和结算。具体流程如下(见图1—10):

第一,客户根据上糖网发布的现货价格和库存情况,选择客户所需要配送的地址,在线填写采购需求单或联系客服下单;第二,上糖网确认订单要素信息,制定最优方案并反馈客户;第三,双方签订合同;

第四,根据合同要求,客户在有效时间内付款;第五,合同生效,上糖网按照客户的收货计划进行配送;第六,客户签收确认,上糖网开具发票。

图1—10 上糖网现货交易流程图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8

(2)远期交易(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又称期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事先约定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等交易条件,到期才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具体业务流程如下(见图1—11):

第一,签订框架合同;

第二,客户按采购计划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第三,客户选择合约,在线填写采购需求单或联系客服下单,上糖网根据客户的数量及价格要求,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或柳州白糖批发市场买入相应的合约;

第四,上糖网将操作结果反馈客户,确认订单生效;

第五,合约到期日前,客户支付剩余货款;

第六,弘信按照客户的收货计划进行配送;

第七,客户签收确认,上糖网开具发票。

图1—11 上糖网远期交易流程图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9

(3)进口交易。该交易流程指的是上糖网代理客户进行海外采购,并组织商品的物流、通关、配送等服务,实现代理采购与物流服务的结合。具体流程如下(见图1—12):

第一,客户在线填写进口糖需求单或联系客服下单;

第二,上糖网确认订单信息,制定合适的进口方案并反馈客户;

第三,签订代理服务合同;

第四,客户向海外供应商开具信用证;

第五,上糖网协助客户进行海外采购,并协助办理进口的相关事项;

第六,在货物到岸后,客户支付服务费;

第七,上糖网提供口岸到客户收货地点的配送服务。

图1—12 上糖网进口交易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10

2.弘信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解析

通过上糖网这类交易平台的建立,弘信物流的供应链金融逐渐从原来单纯依托物流活动而开展的金融服务延伸到交易与物流并举的供应链金融。也就是说,原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通过控制和管理上下游之间的物流活动,针对上游糖厂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而如今作为综合服务商的弘信不仅仍然承担第三方物流的角色(即CDC和RDC基础上的物流服务与管理),而且同时还起到了媒介商品交易、管理交易过程以及信用、信息管理的作用(例如采购、远期交易等服务内容),其结果使得该企业逐渐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中的交易平台提供者,并且依托平台沉淀的历史信用和数据,与流动性提供者(即银行)共同成为风险管理者,从而在管理物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有利于识别、分析和控制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巩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地位。因此,在这一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组织生态结构有一定的分离(见图1—13),弘信集团通过商流和物流的结合,完全起到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作用,但是流动性提供者仍然是银行,因为所有供应链融资的资金均来自银行的统一授信,而弘信与银行又共同发挥了综合风险管理者的角色。

图1—13 弘信集团的供应链金融组织生态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创新案例 - 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