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要素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生态的日益成熟,一些新的创新要素开始渗透到了供应链的运行中,这些新的要素不仅使得供应链运营日益智能化和高效率,而且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拓展和升级,使得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风险管理和控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供应链金融与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物物相连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与网络(互联网或通信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李昀柏,2015)。很多研究者都指出,物联网的可视跟踪技术极大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效率,并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例如,除了可视跟踪之外,物联网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从而提高IT系统柔性服务水平(丘永萍,2011)。此外,物联网能够辅助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加快贷款审批速度,提升贷后管理效率,检测质押物保管状态(肖燕飞,钟文彬,2012)。物联网除了能促进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效率外,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还能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供应链金融的范围和生态体系,例如蒋相岚(2012)发现物流园区中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将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及其灵活性,降低其运转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也就意味着,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于更多的企业。

在实践中,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对物联网的积极探索。2013年平安银行率先在品牌白酒存货业务中成功借助RFID技术进行押品溯源和追踪,提高了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成功破解了白酒动产业务的品质管理难题。2014年平安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汽车物联网金融业务,实现了汽车监管业务的智能化升级。2015年平安银行把目光再次投向已经历深度调整的大宗商品行业。以正在试点的钢铁行业为例,平安银行联合感知集团引入感知罩等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在全国钢材交易的重点区域推进大型仓库的智能改造升级,实现了对动产存货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各方参与者均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了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加入物联网后,在货物卸载过程中,重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入库货物的重量,并传输至后台仓单管理平台。同时,定位设备实时监测和采集入库货物所存放的仓库位置信息,仓库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货物是否卸载至正确的库位及监测作业完成进度。系统通过自动比对前端设备采集的货物重量数据与录入的重量数据判断是否装卸完毕。如装卸完毕,则扫描设备对入库货物进行3D轮廓扫描,并将所采集信息传输至仓单管理平台。扫描完成后,仓单管理平台根据仓库位置、库位、货物信息绑定生成仓单,并对仓单锁定,激活报警服务。仓单处于锁定状态时,对仓单项下货物进行任何未经许可的操作时,系统将自动产生预警信息,同时将预警自动推送至移动监管端APP,库管员和银行人员及时收到预警并采取行动。

此外,平安银行还将致力于把普通仓单打造成具备标准仓单属性的“标准单”。这种新型仓单将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特点,同时拥有标准化程度高、流通性强等诸多优势。首先,物联网技术使得仓单项下的实物被特定化,且仓单与实物之间可建立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对应关系。仓单甚至还可以绑定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使得仓单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从而有效解决现行仓单中存在的虚开仓单或重复开单等问题。其次,通过推动仓储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成国标仓单,倡导仓单格式和记载要素标准化,并推动仓单编号的生成规则规范化,仓单将成为特定实物的唯一“身份证”。在此基础上,再推动仓单在权威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或认证,将显著提升仓单的信用度,实现仓单高效流通。如果说物联网监管解决了动产融资中的抵质押物管控难题,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动产统一登记平台有效支持的新型仓单,将从根本上解决动产重复抵质押问题。动产融资业务将迎来全新蜕变,传统的实物监管融资将逐步演变成更加规范、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单证化融资。

供应链金融与大数据

供应链运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关于大数据的理念及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在本书其他章节有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根据麦肯锡公司(2011)的定义,大数据是“超过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数据集”,这一数据集的典型特点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增长快(velocity)以及数据经分析处理后具有很大价值(value)。

大数据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方面。大数据的应用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内涵,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供应链金融服务者可以分析和掌握平台会员的交易历史和交易习惯等信息,并对交易背后的物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全面掌控平台和平台会员的交易行为,并通过这些信息给平台会员以融资支持。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大数据能够帮助金融机构从源头开始跟踪押品信息,因此更容易辨别押品的权属,减少实地核查、单据交接等操作成本;通过对原产地标志的追溯,帮助金融机构掌握押品的品质,减少频繁的抽检工作;金融与核心企业的信息互动,甚至可以实现押品的去监管化,节约监管成本。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了客户筛选和精准营销的能力,通过引入客户行为数据,将客户行为数据和银行资金信息数据、物流数据相结合,得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景视图,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客户筛选和精准营销的能力。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会朝着供应链参与企业、银行、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等多方合作的平台模式方向发展。例如,平安银行旗下橙e网推出的税金贷产品便是商业银行在这一方向重点突破的范例。平安银行通过与某地区高新区管委会创新“银政”合作模式,根据高新区管委会搭建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为高新区内诚信纳税、规范经营及使用高新区系统的中小企业提供纯信用、免担保、纯线上操作的融资服务。企业只需登录“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填写企业基础资料并提交,就可以发起授信申请;随后“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会向平安银行推送申请客户的相关数据,平安银行根据数据集和事先设定模型判断是否获批及审批金额;在审批通过后,客户就可登录“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发起出账申请;平安银行通过橙e网验证身份后发放贷款。贷款发放后,平台定期向银行自动推送贷后管理所需数据,帮助平安银行进行贷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