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印度尼西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是在 1990 年,现根据其普查结果,看看印尼人口的分布情况。

1990 年印度尼西亚的总人口为 1.792 亿,在苏联解体之后,其人口总数位居世界第 4 位。由于提倡计划生育,印尼人口的增长率在 1980~1990 年期间为 1.98%,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属人口控制较好的国家。就年龄结构说,根据 1990 年的人口普查,15 岁以下的占人口的 35%以上,50 岁以上的占人口的 25.9%;就人口的性别而言,男女比例大体相当。但就人口的分布看,在全国却极不平衡。占全国总面积仅为 6.9%的爪哇和马都拉岛,人口却集中了 60%,达到 1.075 亿人,而占全国面积 22%的伊里安查雅,人口则只占0.9%,仅为 160 万。现再就印尼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以及各岛人口分布状况列表说明如下。

表 1-1 印尼人民年龄、性别结构及比重(%)

时间

性别年龄

1980

1990

0 — 4 岁

14.4

13.7

13.0

12.5

5 — 9 岁

14.8

14.1

12.1

11.5

10 — 14 岁

12.8

11.8

12.3

11.6

15 — 24 岁

18.4

20.3

20.3

20.1

25 — 49 岁

28.6

28.9

29.8

30.9

50 岁以上

11.0

11.2

12.5

13.4

总数

100.0

100.0

100.0

100.0

资 料 来 源 : 印 尼 中 央 统 计 局

表 1-2 1990 年各岛人口的分布

地区

面积

(千平方公里)

人口

(百万)

增长率

爪哇和马都拉

132

6.9

107.5

60

1.66

苏门答腊

474

24.7

36.4

20.3

2.67

苏拉委西

189

9.8

12.5

7.0

1.86

加里曼丹

539

28.1

9.1

5.1

3.09

巴厘

6

0.3

2.8

1.6

1.18

伊里安查雅

422

22.0

1.6

0.9

3.46

其他各岛

157

8.2

9.3

5.2

2.45

总 数

1919

100.0

179.2

100.0

1.98

资料来源:印尼中央统计局

为了减少爪哇岛过分密 集的人口,印尼政府有计划地向爪哇岛以外人口稀少的岛屿——加里曼丹、苏拉委西和伊里安查雅等地进行移民。移民

采取志愿的原则,移民对象是那些无地农民、失业工人和其他灾民。对志愿移民者政府向他们提供土地、住房和其他安家费用。政府并且还在移民点建立学校、医院、教堂和其他基础设施,以解决移民的各种生活需要。从 1969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总共有 4.6 万个家庭实现了移民。在第二个五

年计划中,移民的家庭为 5 万个;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移民家庭达到 50 万个;

第四个五年计划中,移民家庭为 17.5 万个;第五个五年计划中,移民家庭又

上升到 50.8 万个。移民是印尼政府长期的国策,今后还要不断地把人口从过分稠密的地区移向人口稀少的岛屿。移民不仅减轻了人口过分稠密的爪哇岛人口压力,而且也促进了人口稀少地区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从 1990 年人口普查的材料看,印尼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上升。1980 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22.4%,1990 年城市人口上升到 30.9%,而农村人口相应地由 88.6%下降到 60.9%。但是印尼城市人口的发展也不平衡,大都集中在爪哇岛上的大城市。1990 年首都雅加达的人口已达到 822.8 万,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城市泗水和万隆则分别为 248.4 万和 205.8 万人。而外岛的大城市人口都不如爪哇岛的大城市人口那么多,如苏门答腊的巨港(巴邻旁) 人口为 114.9 万,而苏拉委西的乌戎潘当人口仅为 94.5 万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印尼就业人口每年平均以 4.1%的速度增长。就业人口从 1980 年的 5100 多万,已上升到 1990 年的 7500 多万,失业率约占劳动力人口的 2.5%左右。

至于就业人口的分布: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共 4238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55.9%;从事商业的共 1107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14.6%;从事公共事业的共 920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12.2%;从事制造业的共 769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10.1%;从事交通和通讯的共 231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3.1%;从事建筑的共 2O6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27%;从事采矿业的共 53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0.7%;从事银行和财政业的共 48 万人,占就业人口的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