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1]。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1]鸾镜:装镜

【译文】城墙上到处是莺声鸟语,城墙下浩渺的春水拍打着岸堤。绿杨衬着芳草,这美景不知何时才能休止?因为景色越美,我越愁肠百转,泪眼凄迷。我也感觉到自己渐渐意志萎靡,对镜自照,更加吃惊,想不到容颜变化得竟如此迅疾。往年多病而厌烦饮酒,如今惆怅,却总怕空了酒杯。

【赏析】此词是作者临死前不久所作,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自觉政治生命与人生旅途都到了尽头,因作此词,借悼惜春光抒发他无限的迟暮之悲。词中用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春声、春色,首句的“乱”字用得极好,将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动热闹,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黯的心情,以及对于年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末二句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恋,尤其传神。整首词情调极其凄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守卫西北边境,遏制了西夏的侵扰。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为“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诗文词均有名篇传诵于世。

渔家傲[2]

塞下[3]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4]无留意。四面边声[5]连角起。千嶂[6]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7]一杯家万里,燕然[8]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9]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2]渔家傲:词牌名。唐、五代未见,北宋时始见流行。

[3]塞下:边地的关口,这里指西北边疆。

[4]衡阳句:衡阳雁:指南归之雁。衡阳,地名,在今湖北省,相传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北雁南飞到此即止。

[5]边声:李陵《答苏武书》:“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这里指边境上各种令人心惊的风沙声,马鸣声,胡笳声。

[6]千嶂:指重叠连绵的山峰。

[7]浊酒:杜甫《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之为“浊酒”。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窦宪追击北匈奴至此,刻石记功而还。

[9]羌管悠悠:声音悠扬的羌人之笛。

【译文】塞下风景,秋来格外凄异;连那南去的衡阳归雁,也没一点留恋之意。四面风鸣马嘶声,连同军营号角阵阵响起。重峦叠嶂,逶迤绵延,上浮一抹长长云烟;云烟后是遮不住的西沉落日,落日下是一座孤寂紧闭的边塞城阙。喝一碗边塞浑浊的酒吧,家乡远在千里万里;驱敌之战旗还未在燕然山胜利插起,纵有千万计,绝无归家计。啊,羌笛声又悠悠吹起,寒霜又布满无边的草地,戍边的将士再也无法入睡。寒霜冷冷映照着将军鏖战边关的白发,笛声凄哀吹落了战士思乡的泪。

【赏析】此词又题作“秋思”。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守边四年。

本词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王诗壮阔高远,范句则寥廓荒寒。

下片抒情,表达了边地将士破敌立功的决心与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苍凉激切。“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

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