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对学生人际关系和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班集体组织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是获得信息的非常重要的特殊渠道,通过它青年学生可以认识许多必要的事情,和由于某些原因成年人并不告诉他们的事情。

班集体组织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学生通过各种协同活动,形成了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集体纪律的能力, 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在同龄人组成的集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上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站在应该站的地位,并能维持这种地位。如果没有这种同龄人的集体,学生便不可能培养成年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集体里的相互关系具有竞赛性。这是与父母的关系中所没有的,而这种竞赛性也是很宝贵的生活经历。曾经有人说, 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还要好的教育者,因为他们没有怜悯之心。

有组织的班集体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等特征。还有集体的共同活动和相处和睦,关系融洽的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每个集体成员精神生活、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绝不是集体成员个人情绪,情感特征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升华为相对个体而独立的一种教育力量。有组织的班集体一经形成,它就创设了一种环境条件, 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气氛,对集体每个成员的人际交往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集体成员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行为标准,即“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制约性,任何学生想突破集体的规范行动,将是十分困难的。这种规范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而舆论对人的精神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制约力量, 并给每个成员的心理发展留下深刻的烙印。故“行为规范”的影响力,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是难以抗拒的。它对集体和个人究竟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这将由规范的性质决定。

在班级集体现实的交往过程中,班级的人际关系会发生分化,集体成员中“有明显地位的人”、“被抛弃的人”或“被孤立的人”之间地位上的差异悬殊。“被抛弃”、“被孤立”的学生,其心灵将受到伤害,这往往是引起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行为问题;一是性格问题。行为问题是由那些反对别人管束,粗暴地扰乱别人的行为或是难以自我控制,以致行动不适合集体规范和纪律要求的行为所组成的。这是一种敌对性和攻击性的行为,对班级集体有较大的干扰性和破坏性。性格问题

常常表现出那种称之为“退缩行为”的形式,感到焦虑,害怕他人,对自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的那些处境表示回避。行为问题较能引起教师注意,但性格问题多半保持在隐蔽状态,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得温顺服从,以逃避别人注意,这样就不容易鉴别谁需要指导和帮助。一般教师容易将行为问题看得严重,而忽视性格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方面的退缩是日后心理障碍的先兆。行为问题和性格问题都可能起因于焦虑,性格问题通常更具有明显的焦虑特征,行为问题也可能是摆脱焦虑的一种形式。问题行为的引起和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到失败和挫折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以是学生主体的因素,也可以是在班级集体中所处的“被抛弃”、“被孤立”的困境所造成的。保持适当限度的焦虑,对于学习活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焦虑,会引起敌意和问题行为。有经验的教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知班级集体“焦虑程度”的能力,有效地调整集体间的人际关系,帮助“被抛弃”、“被孤立”的学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是消除问题行为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