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虽然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学校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的薄弱无力对青少年的交往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在同一社会条件下,有的青少年有着良好的交往,而有的却形成了不良的交往呢?这就要求我们来考察一下违法青少年的自身因素。

  1.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情绪强烈易冲动,情绪波动难以控制,独立意识增强,总想摆脱成人的管束,自我评价能力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之中,就决定了青少年交往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交往易受感情左右,有时也带有盲目性;他们向往与同龄人交往,以此削弱对成人的交往,这就使交往带有偏激性和片面性。心理不够成熟,在模仿、暗示等诱因刺激作用下,青少年很容易被不良的交往吸引住。同时,也由于自己不成熟,青少年已经形成的良好交往也并非是稳固不变的,它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良好的交往容易被不良的交往所代替。

  2. 青少年自身的不良欲求是不良交往的基础。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有些不良的欲求,如吸烟、赌博、说下流话以及偷窃等。这类欲求在集体中和良好的交往中是不能满足甚至遭到抑制批评的,于是他们在心理上就产生反感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逐渐脱离集体,对集体活动不关心、不参加。同时他们逐渐接近另一类团体,在这类团体中他们不良的欲求不但不受压抑,而且可以充分发泄,加上彼此影响就使不良交往紧紧地吸引住他们。有些青少年开始只有某一方面的不良欲求,但是由于受不良交往小环境的影响,很快巩固并发展成多方面的不良欲求,形成难改的恶习。俗话说的“学坏容易学好难”就是这个道理。

  3. 错误的价值观。他们的利己主义观,会对积极的集体活动产生反感和对立情绪,也会对不良的交往产生好感和向心力。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提高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能使学生在交往中具有选择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同时能对不良影响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抵制。事实证明:这是防治青少年不良交往的一个积极措施。

对于青少年的不良交往,全社会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求社会、学校、

家庭紧密结合,亡羊补牢,引导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