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人际关系与学生人格培养

马克思曾经对人的本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中我们可以认识

到,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他(她)始终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关系。人是在与其他人相互交往中成长起来的。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社会的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狼孩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也是在与人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在个性发展的 8 个阶段中是否能安全度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父母、同伴、同事、配偶的关系。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除去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在班集体中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影响其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情绪、学习的动机,而且对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集体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它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在教师及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个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同伴中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形成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智力、努力程度以及学业上成功的可能性等等观点和信念。学生如果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尊自信,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人的个性也就可以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在不良的集体人际关系中,师生之间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甚至夸大、引发师生间的对立, 学生不能从教师和伙伴那里得到公正的评价,而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对自我也形不成正确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自主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品质,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象征,也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良好的集体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教师要重视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使学生可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充分挖掘自我的潜力,成为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自主的个体。

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个人的智力、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发展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多样性,排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和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民主化人际关系的班集体中,师生之间充满了平等、活跃的和谐气氛, 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敢于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僵化,学生心存畏惧,缺乏积极性和兴趣,学生的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的手段,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是有效的激励手段。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好,彼此信赖,学生就容易接受意见,改正错误, 教育的效果就好。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良好的心理气氛,师生都会情绪高涨,互相配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教育进行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沟通手段,不论是

传授知识,灌输思想,还是开发智力,人际关系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人际关系作为教育的内容,既有德育因素,也有智育因素。人际关系的内容、性质及其心理成分,如情绪情感、态度倾向等,都是德育范畴的东西;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交往的策略、团结他人的能力等又是属于智育的内容。

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纯洁性。较之社会上其他一些领域,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地更为单纯,更为规范。这是与学生群体本身的性质分不开的。学校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授道德与精神的组织,教育的对象是天真纯洁的青少年,这种情况必然也体现到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去,决定了学生人际关系的纯洁性。同时,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在班集体中, 所有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直接交往。几乎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就越是丰富多彩。同时学校班集体中成员时空距离小,交往极为方便易行,在客观上为人际关系的丰富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还有波动性和文化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