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第一仗——上党战役

四战之地四战之军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七大解放区之一,它包括大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这个革命战略区,处于全国解放区的中央,扼华北解放区的大门,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雄峙于西,冀鲁大平原舒展于东,南濒黄河,北界正太,它的四周为同蒲、正太、津浦、陇海四条铁路所环绕,平汉铁路贯串其中央。刘伯承同志称这块战略要地是四战之地。晋冀鲁豫野战军东面配合华东作战,西面配合晋绥和陕甘宁作战,南面配合中原作战,北面配合晋察冀作战。因此,刘伯承同志也称这支野战军为四战之军。这个地区是古燕赵之地,首府邯郸, 是古赵国的首都。“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自强不息;廉颇、蔺相如团结御侮;乐毅的弟弟乐闻说:“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在晋冀鲁豫区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支解放军,不但有红军的光荣传统,而且有燕赵健儿慷慨悲歌的传统。晋冀鲁豫战略区在抗日战争胜利时,已控制了 80 多个城市,*本篇是李达同志 1982 年为《刘邓大军征

战记》撰写的回忆文章,发表于该书第 1 卷。 1984 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拥有约 1400 万人口。它的四块根据地基本上联成一片。全区军队发展到 30

万人,民兵发展到 40 万人,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以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膝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等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薄一波为副书记。同,时建立了军事领导机构——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膝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下辖太行、大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早些时候,已经建立了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以杨秀峰为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工、农、青、妇、文化各种人民团体都有了很久的历史。

保卫晋冀鲁豫 解放区的战略部署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抗日胜利。正当我军奉朱德总司令命令,向周围点、线上的日、伪军发出通碟,令其立即向我八路军缴械投降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抢夺人民抗战果实,却发出了反动命令,要八路军原地驻防待命, 要日伪军维持秩序。他一面装出和平姿态三次邀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一面却从其大后方的西南、西北调动大军,陆续向我华北、华东、华南解放区开进。向华北开进的蒋军,其先头部队第一战区胡宗南部 2 个军,经风陵渡

进抵山西的运城以南地区,准备沿同蒲路北进;第十一战区孙连仲 3 个军, 经豫西向郑州集中,准备沿平汉路北进;第十战区李品仙部,经安徽之阜阳、太和等地向徐州前进,准备沿津浦路北进;第十二战区傅作义部,于攻占我归绥、集宁两城后,又沿平绥路向察哈尔进攻。盘据在晋西南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于 8 月中旬即在日军和伪军接应下,以其主力占太原,并以

其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领全军人马加上六十一军等共 5 个师 16000 人,从临汾、浮山、冀城侵入我太行山腹地上党,随即占领我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我军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蒋介石的军队气势汹汹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解放区开进。内战的危机十分严重。8 月 25 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滕代远副司令员、薄一波副政委、张际春

副政委等晋冀鲁豫军区首长,从延安飞回太行山,在黎城长凝简易飞机场降落。这时,我正在前线指挥太行部队作战。这一天,太行部队攻克了武乡县新城——段村,肃清了该城的日伪军,便乘胜挥师南下,准备攻打襄垣城。这时,刘邓从涉县赤岸驻地给我通了电话,听了我扼要的情况汇报之后,命令我坚决把襄垣拿下来,作为太行军区部队屯兵之地,准备会合太岳、冀南部队打上党战役。邓政委说,根本问题是抗战胜利果实落谁手里的问题,蒋介石、阎锡山伸手来抢,决不能让他抢走。刘司令员说,蒋介石的军队沿五条铁路开进,五个爪子伸开向我们扑来了。人家的足球向我们华北解放区的大门踢过来了,我们要守住大门,保卫华北解放区,掩护我东北解放军作战略展开。平汉、同蒲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阎锡山侵占了我上党六城,在我们背上插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梁骨发凉,不拔掉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么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汉、同蒲去守大门呢?8 月 29 日,由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薄一波、张际春签署了一份给党中央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晋冀鲁豫全区作战的战略部署。部署决定集中太行主力, 加上太岳部队及冀南部队,共约 28000 人,进行上党战役,坚决消灭进犯上

党区的阎军 16000 人。这是主要的作战方向,务必取得全胜。为了配合这一作战,令冀南、冀鲁豫部队留一部继续在延津、封邱地区活动,威胁开封, 破坏陇海、新(乡)汴(开封)铁路。主力转向平汉线,扫清新乡以北乎汉线两侧之蒋军。令太行第七、第八两军分区部队消灭焦作伪军(约 2000 人), 并破坏道清铁路。三个战线完成上述任务,估计需要一个月时间,届时拟将太行、冀南主力转向平汉线,结合冀鲁豫主力控制平汉路更长一段,相机夺回新乡或迎击蒋军北上部队。太岳部队沿同蒲路的部队加紧破路。上党作战完成后,太岳主力可转向同蒲路。我获悉了这个部署之后,高兴极了。这是一个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完全适应于我们这个四战之地的当前情况和发展趋势的战略决策。我们虽然处于四战之地,但决不能四面平均分兵。刘、邓常说:“五个手指头按五个跳蚤,一个也按不着”。这个部署,完全按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在次要方向以一个人去扭打三个敌人,在主要方向则三个人去痛打一个敌人。第一步是集中兵力痛打上党的敌人,除去心腹之患,然后转移主力于平汉线,转移部分主力于同蒲线以各个击破来对付腹背之敌。

战略方针的转变

  1. 月 27 日夜,我太行部队包围了襄垣城,经数天的战斗,于 9 月 1 日午

夜 12 时胜利解决了战斗,毙敌 350 余人,俘敌 450 余人。襄垣城的解放揭开了上党战役的序幕。襄垣解放后,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张际春副政委都来到了襄垣。他们到达后,立即向附近集结待命的太行部队的干部,传达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讲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上党战役的决心,布置襄垣攻城战斗的经验教训总结,组织攻城演习。并亲自到虒亭,下良一带看望十四团等太行部队,对十四团和三十团连以上干部作战斗动员, 提出了打好上党战役,支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的号召。部队知道了毛主席要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和平民主建国的时候,都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邓政委回答说:“我们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刘伯承司令员还亲自检查了十四团的装备, 战士们所携带的子弹,有的只有两颗三颗,但他们都很坚决很乐观地对司令员说:“凭刺刀和手榴弹也要把敌人歼灭,保卫抗战果实。”在分析了敌情

之后,刘伯承司令员起草了一个《晋冀鲁豫军区关于上党战役中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于 9 月 5 日发到部队,这个指示首先指出,消灭这些敌人,将是一个艰苦的战斗任务。在这一战役之中,我们将主要进行许多城市攻坚战斗,也要进行野外战斗(运动战)。指示指出:阎军作战的特点是:长于防御,构成品字形的据点碉堡,控制强大的预备队实行反突击。此外,他配备有外围据点,形成犄角之势。因此,必须进行连续的城市攻击战斗(包括村落战),才能消灭之。这种战斗是一精细而不痛快的技巧战斗。决不能用密集队形一冲了事。在我们向阎军主力核心城市的周围小城市进攻中,估计其增援的可能性很大(它有大预备队),因此我们也将遇到若干野外的运动战。刘伯承司令员还把节约弹药问题写进了这个指示里,他嘱咐部队:“千万节用弹药,不得丝毫浪费。同时要拾缴弹药壳,不得散失,这点实行与否,应以之来测验指挥员之政治责任心。”这就是说,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游击战为主,以运动战为辅的战略方针,必须来一个转变,转而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的战略方针。把过去同军区部队合并了的正规军,重新组建而且扩大起来。以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战略方针的需要。同时要估计到敌人占领的是城市,城市攻坚战这种不痛快的战斗,将占相当的比重。

布势险恶敌不就势

  1. 月 7

    日刘邓首长发出了《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决心以太行、太岳、冀南部队组织上党战役,彻底消灭盘据在上党地区的阎军, 第一步计划先夺屯留,吸引了长治阎军来援。争取在长(治)屯(留)路上作运动战而消灭之。”命令太行纵队全力攻夺屯留及上村据点。吸引长治之敌来援;同时命令太岳纵队适时到达屯留以南之李坊村、常北村,准备于长治阎军出援时,在长屯路上的双塔,崔邵村段击灭之。命令冀南纵队适时到达长治西北之南岗上(不跨白晋铁路),于长治阎军出援时,在长屯路之崔邵村段击灭之;命令韦杰指挥五团、四十一团及地方武装为独立第一梯队, 战斗开始前隐蔽集结于老顶山东北反斜面,在长治伪军出援部队之后尾脱离长治时,且其先头与我部队接触后,即经长治以北,向该出援伪军进行猛烈尾击。其余长子、潞城、壶关等小城,则命令其他部队分别监视,并打击、消灭由各该城出援之敌。决定于 9 月 10 日凌晨 2 时 30 分发起屯留战斗,亦即发起上党战役。这一夺城打援的战役布势是很险恶的,但险恶的布势只是造成消灭敌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 就是敌人按我们预想那样前来就我们的布势,敌人不就我们的布势,险恶的布势就归于无用。当我攻打屯留时,长治之敌曾出动 6000 余人,于 9 月 11、

12 日两次试图增援,但因为敌人害怕被我歼灭,加之我个别打援部队过早地暴露,这样长治出援之敌同我军略为接触就缩回去了。我们只完成了夺城任务,而没完成打援任务。接着,刘邓又部署于 9 月 13 日夜,用同样的战法, 以太岳部队攻长子城,以太行、冀甫两纵队埋伏长治、长子公路以南,准备歼击可能由长治出援之敌。但长治城敌军再也不敢出援,因而我们又未实现打援意图。

无足之蟹不能横行

这样,刘邓便暂时放弃了吸打敌援以削弱敌核心城市的兵力,

而便于尔后夺取该城的意图,转而采取分兵加速夺取长治外围各城,以孤立其核心城市之敌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各部队开始攻打长治外围各城,9 月 17 日,冀

南纵队攻克潞城,歼守敌 1 个营;9 月 19 日,太行部队攻克壶关城,歼

敌 1 个团;同日攻克长子城,歼守敌 2000 余人。连同 9 月 1 日攻克的襄垣城,

共攻克县城 6 座,使长治敌人完全孤立,成了无足之蟹,刘伯承司令员常说: “无足之蟹,不能横行,理至明也”。

在这种情况下,刘邓下了夺取长治城的决心。

长治是上党地区的首府,是日军侵华期间三十六师团的驻地,

它是一个重点设防的城市,深沟高垒(城墙高三丈余),工事坚固,阎军主力万人据守,加上连臼倾盆大雨,地面泥泞,爬城极为不便,对于缺乏炮兵的我军,要攻下长治城,自然比攻下其外围小城困难得多。但是,如果不能迅速攻下长治城,及时解决上党战役,在敌人坚守下旷日持久,则平汉、同蒲大门洞开,北进蒋军主力,将突破、分割我华北解放区,抢占东北,战略上对我十分不利。 20 日刘邓首长发出《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五号命令》:“决心以勇猛速决之作战,夺取长治城。最后歼灭侵入上党之敌”。并采取围三阙一面,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法,“由城东、南、西三面同时攻击城内之阎军,同时放开北关至城东北角,引诱敌人外窜,而于野战中坚决歼灭之”。这样就可能使阵地攻坚战转化为运动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命令规定各部队应于 9 月 23 日以前,首先消灭长治城外围之

据点,并对敌情、地形进行周密侦察,于 24 日 22 时开始攻城。

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

长治攻城战斗战至 9 月 24 日,我军已攻占城关据点多处,各部队正要按

命令规定,于 9 月 24 日晚开始攻城的时候,得悉从太原出动的阎军 3 个师

7000 人,正沿白(圭)晋(城)线南下,已到达子洪镇以南,有增援长治模样。刘邓便迅速地把攻城的决心转换为攻城吸打敌援,命令攻城部队扩大攻城声势,以加急长治之守敌的呼救之声,催援敌快快送上门来。9 月 28 日, 刘邓签发了《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七号命令》。命令中通报的情况如下: “阎伪八十三军 3 个师约 7000 人,于 9 月 27 日到达沁州,其先头部队 4 个

团,于 9 月 28 日 12 时已进抵新店(沁州东南 35 里);另一股约千人,9 月

28 日晨尚在南里村(沁州西南 20 余里)一带,估计该敌将继续驰援长治被困之敌军。”根据敌情与地形之判断,刘邓定下决心“我决以攻城打援之方针,在上述敌军进至常隆、上村镇一带时,坚决于野战中歼灭之。”在这一决心下,刘邓命令陈再道指挥冀南纵队、决死队第一旅全部及独立第二支队为攻城部队,继续积极佯攻长治城,吸引八十三师向长治急援;命令李达、陈锡联指挥太行第二支队(缺三十团)、第四支队及十七师为打援部队之右翼队,于 29 日 11 时集结于北村、中村、南村、上下葛家庄一带。在敌援军先头部队进到上村镇时,由东向上村镇至吴家庄段突击之;命令陈质同志指挥三八六旅及太行三支队为打援之左翼队,于 29 日 10 时前进到屯留以北之前后董庄、张家庄、栗村地域集结,于敌援军先头进至上村镇及我右翼部队投入战斗后,向铺草沟、常隆镇及其以北地带突击之;命令三十团为独立支队,隐蔽集结于襄垣以西之南田章、北田章地域,于我主力在上村镇至常隆地带投入战斗,俟敌援军之后尾超过夏店时,由北尾击南援之敌。

刘邓这一打援部署,是极为周密的,照顾到任务、敌情、我情、地点、时间五个因素的部署,是一个钳形的、袋形的进攻部署。刘邓还命令攻城部队,于我打援部队投入战斗及长治敌军出

城接应时,以主力向敌军尾追或平行返击,并以一部相机攻城或占领之。敌不就我势我因势利导

刘邓十分重视侦察判断敌情、地形,以此作为定下决心的依

据,尤其重视敌情变化时的侦察,侦察变化中的敌情。他们常常说:敌情变化了是否还是那样办?不能单从自己方面打如意算盘,守株待兔,致使敌人逃脱,要注视战机的进展,因势利导,机断行事,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去开展战局,努力达成歼敌任务。刘邓常常这样教导各级指挥员,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

9 月 29 日,发现敌援军除八十三军 3 个师外,还有改编之伪

军杨诚部 2 个师南援长治,加上仍留在沁州的伪军千余(另有日军千

余),共约 12000 人。我以 1 万人继续包围长治城,2 万人打援军。

9 月 30 日,敌援军突然离开白晋线,沿虒亭、屯留间公路前

进,敌不就我之布势,刘邓就根据情况的变化,顺势转移兵力于虒亭、屯留公路两侧,因势利导去歼灭敌人,改以右翼队的十七师与独立支队(三十团)尾敌援军跟进。这时刘邓指挥部由黄碾前移到西北的中村,实施指挥。10 月 2 日,我打援主力预期遭遇敌援军于屯留西北之王家渠、白龙坡至井道上之线,我军当即从正面诱敌继续前进,并展开两翼向敌两侧迂回。右翼队之太行二、四支队向磨盘垴、王家渠进击;左翼队之太岳纵队主力(三八六旅)和太行三支队向老爷岭,顺坡上进击;同时命令尾敌前进之十七师和独立支队向南展开攻击,襄垣独立营扼住虒亭断敌退路,将敌援军合围于老爷岭,西虒,磨盘垴至榆林地区。敌发现被围后,即利用山地构筑工事,进行防御。襄垣县的虒亭镇和屯留县的余吾镇之间,有一脉海拔 1200 余米的山岭,它的制高点是三座鼎足对峙的山峰,这就是王瓒山,由太原到长治的交通大道就是由这座山的中间通过的。在王瓒山的东南为磨盘垴,西南为老爷岭。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冲。现在敌人据守这个地方,真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用火力侦察和捕俘发现新的情况

歼灭被围的敌人需要经过十分艰苦的战斗。敌人火力很强,善于赶筑工事据守。如三十团三营,在攻击磨盘山东据守山垴的敌人时,发现敌人将山垴周围削成万丈高的陡壁,部队一往上攻,就被滚雷打下来。为了避开敌人优势火力,我军主要利用夜间,凭手榴弹,刺刀向敌人各个要点突击;白天则组织兵力、火力抗击敌人的反扑,并借此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弹药。我军弹药十分缺乏,得不到补充。一天夜里,陈锡联同志和我陪刘伯承司令员到前沿部队去视察,他听到前线枪声特别稀疏,他虽然知道弹药缺乏,还是怔了一下。他问为什么枪声这么少。陈锡联答道:“现在每个老兵只有 5 发

子弹。我们正在想办法抓俘虏。抓到一个阎锡山的兵,可以得到 200 多发子弹。他们每个兵都携带有 300 发子弹,100 发自己使用,200 发是送到长治去的。刘司令员听了高兴起来,说消灭了一股敌军,油水还不小哩!经过数天的激战、火力侦察和询问俘虏,才判明援军的真实情况,他们是阎锡山的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领的二十二军、八十三军、伪军杨诚部队改编的省防军等共八个师,附两个炮兵团。由副总指挥胡三余兼炮兵司令,兵力为 2

万人。与我们打援的 2 万兵力正旗鼓相当。敌军被我歼灭一部分之后,正被迫步步退缩,猥集在磨盘垴、老爷岭及关上地区,缺水缺粮,饥疲不堪。我右翼队不断从王家渠,磨盘垴以东以北向磨盘垴钳击;我左翼队则从顺坡上

及井道上东南,向老爷岭钳击。十七师则在合围圈的东北方向的任家沟方面与右翼队的右钳,钳击磨盘垴;独立支队(三十团)则在合围圈的西北方向与左翼队的左钳,钳击老爷岭。为加强我军,争夺优势,彻底歼灭已被围而疲困的敌军,刘邓乃下令从 1 万围城部队中,调动冀南纵队(6000 人)作后续力量,投入打援战斗。只留下地方部队继续围攻长治城。并且命令他们白天开进,示形于敌,以增加敌人的动摇;同时为了避免敌人困兽犹斗的行动, 决心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在北面敞开一个口子,给敌人虚留生路,部署在运动中分割包围歼灭敌人。乃命令十七师和独立支队分别协同右翼队和左翼队猛攻阵地两翼之制高点磨盘垴与老爷岭,压迫敌人脱离阵地北逃。我冀南纵队,即从右翼队和左翼队中间突击,贯穿到底。与左翼队的追击穿插部队会合于榆林以北之赵村。10 月 15 日,我左翼队攻克老爷岭主峰,敌人果然于夜间向北突围,而我们的一支迂回部队则早已奉命由榆林以北迂回到虒亭镇西北的土落村附近的制高点,作封锁敌人退路的布置,襄垣独立营也占据了虒亭附近的要点作封锁布置,主力则沿虒(亭)屯(留)公路及其两侧进行跟踪与平行追击,猛烈穿插,致敌溃不成军,纷纷向我缴械投降。我后方人员、参战民兵及附近群众,也奋起捕捉溃散的敌人。战至 10 月 6 日,敌人

除了约 2000 人逃入沁州城以外,其余全部被歼。其副总司令、援军总指挥彭毓斌被我击毙,援军副总指挥兼炮兵司令胡三余等十数名高级军官就擒。完满地实现了“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

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

刘邓在长期的指挥作战的过程中,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攻敌所必救, 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是求得打运动战的好办法。这就是把筑城,驻守,蹲在工事里用堡垒罩着的敌人,转化为在野地行进的敌人, 把阵地攻坚战转化为野外运动战,使敌人容易被消灭。这次消灭敌援军战斗的末尾,就已经采用“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在追击中消灭敌人的战法。而对长治被围的敌人,最后则完全采取了这种战法。10 月 6 日,敌援军被全歼后,长治的守敌对援军已经完全绝望了,便于 10 月 8 日向西突围,企图横穿我太岳根据地,逃回他的老巢。刘邓早已预见到情况的演变,命令围城部队跟踪追击。又命令已经腾出手来的太岳纵队,从虒亭地区直出沁水, 进行兜击。太岳纵队以一支先遣部队经后沟、马良镇,在南孔滩渡过沁水, 在马壁村地区控制沁水,主力则经郭庄直插古锥、将军岭、桃川村地区。太岳区的人民武装获得情报之后,也主动在沿途进行截击,捕拿,结果在沁水以东的将军岭、桃川地区,歼灭了逃退之敌的主力,敌十九军军长史泽波就擒,完满地实现了“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在运动中,在追击中歼灭了敌人。

因为我们的攻势是钳形的、袋形的

1945 年 10 月 13 日,刘邓总结了上党战役的经验。这次战役敌我兵力对

比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参战兵力计太行 18000 人,太岳 7000 人,冀南 6500

人,共 31500 人。阎锡山在日本投降后侵入上党者,有六十一军之六十九师,

十九军之三十七师,六十八军,督导第二、第六 2 个纵队,保安第五、第九

2 个团,及十余县之伪还乡团和收编之伪军,共计兵力 18000 人,9 月下旬,

阎锡山又派其二十三军 3 个师,八十三军 3 个师(缺 2 个团)及省防第三军

杨诚部 4 个团,炮兵一部,共兵力 2 万人增援长治,总计敌兵力约 38000 人。

除 2000 人逃回沁州,1000 人逃散外,歼敌 35000 人。

这次战役,以我之 31500 人,歼灭了敌人 35000 人。

刘伯承同志说:“有人问:你们为什么在上党战役能把敌人消

灭得干干净净?回答是,因为我们的攻势是钳形的、袋形的。假若和敌人牛抵角,最多也不过是把敌人打退而已。”

“牛抵角抵了半天,消灭不了敌人”。刘伯承同志幽默地说过: “作战有三种战术:一、牛抵角:二、马的战术,用后蹄踢:三、狼 的战术。四川民间有个故事说,成都有一条坡路,狼就在坡路附近静坐

等着,一个推平车的人推到半坡时,狼就照准他的腿上咬一块肉,推平车的人放也放不下,跑也跑不掉,乖乖地让狼吃去了一块肉。狼的战术是高明的。我们是人,总比狼聪明些。”

刘伯承同志在论述合围钳形攻势的要旨时,精辟地说: “由于我军善于宽大的机动捕捉敌人的弱点,所以战役的围攻

较易奏效。但无论在阵地战或机动战,尤其是在机动战中,必须各部队根据作战基本命令与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协同动作,才能合围与歼灭敌人。合围就是防止敌人突围逃走,割裂才能各个歼灭敌人。割裂必寻求敌防御体系的弱点(如敌人接合部、突出部、指挥部,展开态势的间隙,纵长队形与便于我军接近与割裂的队形之类),运用绝对优势的兵力与火力,施行主要的向心的钳形突击,而使两个突击方向会合于一点。如此不断地割裂敌人成块而各个歼灭之,就是围攻战斗指挥的要旨。割裂自突击敌人正面开始,必须从突破口透入敌人纵深贯穿到底,又必须从突破口分向两翼卷击,扩大突破正面以支解其防御体系。因此,主要突击方向必须有强大的兵力,作纵深的梯次配备,以便适时机动扩张战果。”这里是说围攻在主要突击方向以两个突击队施行向心会合的钳形突击。至于两个突击地段的中间地带及其他地带上活动的诸军队,则作辅助进攻的钳形突击。或扼守要点防御,或实施佯动。无论怎样,这些军队都应从各方面同时动作,尤其是从各方面同时施行向心的突击。足以使敌人四面受敌,无法使用预备队或从某处抽兵实行抵御或突围。在敌人可能突围的方向,须适应情况作诱伏或待伏,或作封锁的布置。刘邓指挥的上党战役,尤其是上党战役的主要战斗——虒亭、屯留间的打援战斗,就是合围钳形攻势的典型战例。这是就战术上来说的。

烧红的铁不能用手去抓

上党战役,我以劣势装备对敌优势装备,以劣势的兵数对优势的兵数, 而终于取得了干干净净消灭侵占上党之敌的重大胜利。战史已经作出了总结,指出其基本经验首先是在晋冀鲁豫全区军民中进行了深入的动员,以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武装了部队和群众,使军队与人民认识了要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要保持人民的既得权利,除了打垮反动派的进攻以外, 没有其他出路,从而发挥了广大军民的积极性:民兵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战士舍命,英勇杀敌,真正形成了人民战争。哲学家,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的哲学教员杨献珍同志,在讲述阎锡山制造的“十二月政变” 时,讲过阎锡山有一种高超的真理观,对这种真理观,杨献珍同志打了一个比方,就是“烧红了的铁不能用手去抓”。据说有一个老铁匠的徒弟,为了求得老师傅在去世之前把保留的一手秘诀传授给他,就用全副心血侍候老师傅,在老师傅临终前,这位徒弟来到他床前提出了这个心愿,老师傅说:我留的一手秘诀,就是“烧红了的铁不能用手去抓”。说完这话,老师傅就咽气了。上党地区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腹心之地,是全区人民在八年 抗

战中用抗日的烽火燃烧得通红的一块铁,而阎锡山却违反了他 自己高超的哲学,伸出手去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