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对国民党军进

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我军斩获之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大大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

这次战役,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决策,以邓

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华东、中原地方部队并肩作战,而共同完成的。当时我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作为此次战役的参加者,仅就中原野战军在战役中的行动作一回顾,以供研究探讨。

一、作战方针和战役准备

1948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过去两年我军

的作战成绩和整个敌我形势,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地区歼敌的任务。中央军委要求全军应歼灭国民党正规军 115

个旅左右,其中规定中原野战军歼敌 14 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 3 省若干城市;指示全国各战场发起秋季攻势,中野协同华野作战,歼灭中原敌人,解放全中原;尔后协同各兄弟*本篇是李达同志 1985 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撰写的回

忆史料,1986 年 10 月定稿。

野战军,继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之深远后方。9 月 6 日,正在中央开会的邓小平政委写信给中原局和中原野战军,传达了会议精神,特别强调提高纪律性,克服全党严重存在的无政府无纪律状况,是保障革命胜利的中心环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是 1947 年 7 月、8 月间开始的。我中野部队跃进大别山,在华东野战军协同下,以品字形展开于江、淮、河、汉之间,转战中原一年中,主力一部地方化,发展地方武装 21 万,创建了皖西、

鄂豫、桐柏、江汉、豫西、陕南、豫皖苏等有 3000 万人口的 7 个解放区,把敌人赖以进攻我军的后方,变成我军继续大量歼灭敌人,发展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1948 年 7 月底至 8 月初,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在豫西宝丰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准备夺取全国胜利的指示,决定在过去半年作战和整党、新式整军的基础上,再以两个月时间进行整党整军。8 月、9 月间,中野部队深入进行形势与方针任务和加强纪律性的教育,发扬民主,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团结,激励斗志,掀起以提高大兵团作战和攻坚作战的战术技术为重点的大练兵运动,增强了打更大胜仗、解放全中原的决心和信心。

打 郑 州

发起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在 1948 年 9 月 24 日首先向中央军委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的。刘伯承、陈毅司令员接此电后,在河南宝丰大张庄研究了差不多一天,我也在场。9 月 25 日上午,刘、陈首长和我电告军委并华野:“粟 24 日 7 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

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1948 年 10 月 11 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毛主席拟定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并指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1〕。同日,中央军委又电刘、

陈、邓、李(达):你们应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徐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加到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

刘、陈、邓首长遵循中央军委的上述指示,研究拟定了攻击郑

州的作战计划。 10 月 13 日,中央军委即予批准,同意“按你们所规定的时间,攻击郑州并部署阻援打援”。同一天,邓小平政委在军区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会上,传达了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旋即,中野首长召集第一、三、四、九纵队领导干部在郑州西南的宝丰县皂角树村开会,专门研究部署攻打郑州的方案。 18 日,颁发了郑州作战的基本命令。杨勇、苏振华、陈锡联、阎红彦、陈赓、谢富治、秦基伟、李成芳等分率各纵进入指定地点, 在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及附近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准备发起郑州战役。陈毅、邓小平和张际春于 19 日下午,从皂角树出发,驰往郑州前线第四纵队司令部

指挥。至 21 日夜,我军实施对郑州之敌的包围。 22 日拂晓,郑州守敌第十二绥靖区第四十军第一○六师、第九十九军第二六八师和郑州警备司令部等万余人弃城北逃,被我第九纵队全歼于郑州以北之老鸦陈地区,生俘敌少将参谋长余辉廷。郑州宣告解放。

开封敌慑于我军之威力,24 日弃城东撤。我豫皖苏军区部队收复开封。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解放郑州极为关注,连电嘉勉:“占

领郑州甚慰。”“济南、锦州、长春解放之后,郑州又告解放,陇海、平汉两大铁路的枢纽为我掌握,对于整个战局极为有利。特此祝贺。”开封收复后,中央军委指出:“中原三大名城,洛阳、郑州、开封均入人民解放军掌握,对于今后战局,极为有利。”

从打郑州开始,淮海战役即成为华野、中野两支大军共同执行

的任务了。正如邓小平政委引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拖住张淦、黄维兵团

拖住在武汉方面的白崇禧集团,使其不能抽兵东援,保障华野顺利投入围歼黄百韬兵团作战,是中野的又一个作战任务。在陈、邓、张〔2〕指挥中野主力发起郑州作战的同时,刘伯承司令员率中野第二、第六纵队、陕南第十二旅及江汉、桐柏两军区主力,把敌张淦、黄维两兵团引向平汉路西大洪山与桐柏山区。郑州解放的当天,刘司令员、邓子恢副政委和我曾就摆脱白崇禧集团包围,抑留张淦、黄维兵团的部署问题,报告中央军委:我们已令二纵、桐柏、江汉主力于 20 日夜转移至随县以南之尚家店、古城贩、三阳店

地区,拟南下钟祥地区,寻歼弱敌,以拉张涂向南;令六纵于 21 日夜转移新野西南之新店、桓铺南北地区,捕歼向邓县地区之第十五军部队,目的是抑留黄维在西。10 月 22 日 13 时,中央军委电示华野:“目前极好的形势是白部黄张两兵团被我第二、六、十纵吸引到桐柏山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回头进到黄泛区,威胁东北面我军之行动,有利于我陈邓在攻郑胜利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东行动,协同三、广两纵〔3〕,不但牵制孙、刘全部, 而且可能牵制邱、李一部。”此期间,当敌人分路向随县、枣阳、桐柏、唐河地区进犯时,我第二十八旅随同二纵又进到随县以南地区,配合江汉军区部队于 10 月 25 日攻克应城、安陆,歼敌第二十八军军部等 4000 余人,副军长顾心衡被俘,将张淦兵团吸引在大洪山区。同时,我鄂豫、桐柏军区主力结合群众,破击平汉路南段,威胁武汉;我六纵、陕南第十二旅围攻在南阳

以南下薛集的敌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把黄维兵团拖在桐柏山区。10 月 24 日,蒋介石令黄维兵团进至周家口地区机动。由于我中野的上述行动,该敌迟至 10 月底才得以向平汉线上集结,旋即由确山东进。

不出淮南佯攻徐州

中央军委曾于 10 月 22 日电示陈、邓: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东进。

复于 25 日 3 时,指示陈、邓率中野主力到蒙城地区集结,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陈、邓根据敌我态势,进行了反复研究, 于当天下午急电军委,建议把集结地点“改为永城、毫州、涡阳中间地区, 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均更方便”。 10 月 26 日,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个

建议,毛主席拟电复示:“同意你们 25 日申电,以 10 天行程于 11 月 4 日集结永城、毫州、涡阳中间地区的部署。”28 日进一步指示:“我们同意你们不出淮南⋯⋯”并指出:“你们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胜仗。”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得知中野不出淮南,于 10 月 31 日 23 时向中央军委建议,淮海战役即将发起,这次战役规模很大,请已到达前线的陈毅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同一天, 陈、邓向军委提出了配合华野作战的 3 个方案,表示“当动员部队用一切努力,不顾伤亡,达成钳制邱、孙两敌之任务”。代表了中野全体指战员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11 月 1 日,中央军委电复陈、邓、粟,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徐州西南方面我军之动作,依情况在 3 个方案中选择 1 个,由陈邓临机决定。”此时,华野正在部署割裂、围歼黄百韬兵团,佯攻徐州。刘伯承司令员则指挥二、六两纵(包括陕南部队 4 个团、一纵的二十

旅、豫西 1 个团),分别经由西平、驻马店中间地区和花园、宣化店,向息县方向侧击、尾击黄维兵团,造成与华野合攻徐州的态势,以迷惑敌军。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部署和准备已告完成。

二、切断徐蚌线,协同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

中央军委在部署围歼黄百韬兵团时,于 10 月 22 日 13 时指示中野“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 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行动“对于保证淮海战役取得大胜,将有极大作用”。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陈毅、邓小平当天复电军委: 完全同意中野“直出徐蚌,牵制孙刘,协同华野作战。”11 月 2 日,陈、邓根据孙元良、刘汝明、邱清泉位置的变化,又提出 3 个新方案。其第二方案为:如邱已缩徐州,刘在砀山、黄口,孙在宿县南北,我则以三、广两纵及赵健民部割断徐州与刘汝明联系,并积极由西向东攻击徐州。我以 1 个纵队以上兵力攻占宿县、徐州中间地区,并由南向北攻击徐州。主力位于铁路西侧,吸引孙兵团北援所部歼灭之。11 月 3 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子恢副政委和我在豫西研究落实军委指示时,着重讨论了截断徐宿线的时机问题,向军委及陈、邓建议:“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斩断徐宿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 会攻徐州之形势”。“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陈、邓首长当天正在拓城西北的刘楼,于深夜进至毫县。军委、毛主席于 5 日电示陈、邓:“第一方案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然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 11 月 5 日,中野主动进入商丘东南地区,发现敌第四绥靖区部队停留在商丘及马牧集地区,陈、邓首长当即决定举行汴(开封)徐(州)段作战,先歼

该敌,吸引邱兵团西援,配合华野作战。在华野发起围歼黄百韬兵团作战的第二天,即 11 月 7 日,中野第一、三、四纵队,华野三、广两纵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开始攻击。敌东撤,我第一纵队在兄弟纵队的配合下,追至张公店地区,全歼敌第一八一师 5000 余人,俘第四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米文和。8

日,我第四纵队在陇海沿路歼灭正向徐州收缩的邱兵团 2000 余人,解放砀山,威逼徐州。

整个战局的发展很快。淮海战役将发起时,辽沈战役已胜利结

束,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华北、西北我军己全面展开攻势,平津战役也在部署。在淮海战场,中野主力在解放砀山之后,向徐蚌线逼进,两大野战军已经靠拢。敌黄百韬兵团遭华野分割追堵之际,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率部在贾汪、台儿庄防地起义,开放了台儿庄一带的运河通道,使徐州东北大门洞开,刘峙之邱、李、孙 3 个兵团慌

忙向徐州收缩。军委和毛主席当机立断,于 11 月 9 日作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的重要决策。又于 9、10、11 日连续多次致电陈、邓:“务须不顾一切,集中 4 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 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并指出:“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足见攻取宿具、控制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包围,对于争取淮海战役全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 月 10 日,刘司令员率中野前指从豫西东进淮海前线,同陈

司令员、邓政委会合。他们着重研究和部署了攻打宿县和切断徐蚌线的问题,并决定于 12 日发起徐蚌作战。

我四纵和华野第三、广两纵队在徐州以南的夹沟地区,追歼从

宿县北撤的孙元良兵团第四十一军军部及所属第一二二师,俘敌 3000

余人。军委、毛主席 13 日指出:“刘陈邓已抓住孙元良歼击甚好,此点关系全局”。14 日,该部在三堡地区又歼三绥区残部第七十七军军部和第三十七师 4000 余人,并逼近徐州。我三纵于 12 日包围敌交通补给基地宿县城。守敌恃高厚的城墙、坚固的永久工事和宽深的护城河进行防御。15 日 17 时, 我三纵在九纵一部协同下,发起攻击,经数次强行架桥,连续爆破,突入城内。击退敌人多次反扑,逐街争夺,激战至 16 日凌晨,终克宿县。计歼敌第

二十五军之第一四八师、交警第十六总队等 12000 余人,俘敌津浦护路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豫皖苏独立旅、军分区部队和豫西两个团,攻占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击了曹村至固镇间的铁路 200 华里。这样,以宿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已控制在我军手中,斩断了徐蚌间敌人北援南逃的通道,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任务,保障了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并使原定在淮阴、淮安、海洲地区展开的会战,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陇海、津浦线两侧广阔地域内进行的大规模南线决战。徐州告急,黄维兵团奉命于 11 月 8 日由确山东援。中野已部署二纵经宣化店、息县向涡阳、蒙城方向急进,沿途侧击敌人;六纵和陕南第十二旅附豫西 1 个团,经方城、周口,尾击、侧击敌人。

该两部于 15 日超过黄维兵团,在涡阳、蒙城地区阻敌东进。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一纵第二十旅,在人民群众配合下,积极破坏敌人必经的道路、桥梁、渡口,并沿洪河、泉河、颍河,阻击、迟滞和消耗敌人,各部指战员忍饥冒雨, 不分昼夜,不顾疲劳,紧紧咬住敌人,完成了牵制黄维兵团东援徐州的任务。15 日,刘汝明兵团(即第八兵团)重占固镇,李延年兵团(即第六兵团)亦

积极北援;黄维兵团也进至阜阳西南。为确保华野作战,刘、陈、邓首长指挥中野九纵及豫皖苏独立旅、豫西两个团,在任桥一线向固镇方向布防,阻击刘、李两兵团北进。一纵开赴蒙城,沿涡河、淝河布防,准备阻击黄维兵团。二纵、六纵进至蒙城、涡阳地区,以一部沿河布防。三纵、四纵则进至宿县西南地区待机。 18 日,李延年兵团由蚌埠经固镇、大店之线向诸兰, 刘汝明兵团由固镇向宿县,向我九纵、豫皖苏独立旅进攻,我顽强阻击,阻敌于任桥、花庄一线。至 22 日,黄维兵团被我阻于浍河上游的赵集地区,4

天只推进了 60 华里。

11 月 22 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

解放徐州东、北广大地区;中野攻占宿县,斩断徐蚌联系,解放徐州西、南广大地区。从而陷徐州之敌于孤城,使援敌黄、刘、李兵团不能靠拢徐州, 为淮海战役顺利发展,各个歼灭敌人,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总前委统筹全局

随着战局的发展,华野、中野并肩战斗,战役规模战区范围越

打越大,后勤支前任务十分繁重,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于 11 月 14、16 日电示华野、中野:鉴于徐州集团是个大敌,“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5 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 5 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

伯承、陈毅、邓小平 3 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并指示:后勤保障和支前等事宜,“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

总前委的成立,对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

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总前委临机处置了许多重大问题。我在这里介绍确定打黄维兵团的经过,领导后勤支前和指挥活动的一些情况。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敌军主力被分割在 3 个地方:邱、

李(弥)、孙 3 个兵团在徐州及其以东;李(延年)、刘两兵团在蚌埠及其以北;黄维兵团进到南坪集以南。总前委根据这一态势,曾提出下一步作战设想,将中野和华野一部转用于南线,打击黄维或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1 月 14 日,刘、陈、邓电呈军委:如敌出永城或宿县,我以集中中野 6 个纵队及华野两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因黄维兵团“在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之运动中”。 19 日 9 时和 17 时,总前委又两次电呈军委,阐述决心先打黄维的理由。认为华野 6 个较能攻坚的纵队,12 昼夜尚未歼灭黄百韬, “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只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纵队”,且“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击较黄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而以中野“现有 6

个纵队,单独对付两路大军困难颇多”,“如果实行钳制黄维打李延年 5 个

军,至少须 5 个纵队,但以 1 个至两个纵队防御黄维均无把握”。因之,建议在“李延年、黄维北进的条件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 3 兵团,争取休息 10 天、半月,同时

以尚未使用之 5 个纵队或 3 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 这个步骤最为稳当。”11 月 21 日,中央军委和华野首长均表示同意刘、陈、邓关于集中打黄维、李延年的提议。当时,邱、李、孙 3 个兵团紧缩于徐州一线,不易割裂;李、刘两兵团到达任桥、花庄集后迟迟不前,向宿县冒进

的黄维兵团,被阻于浍河以南的赵集地区,距徐州尚有 200 里之遥,与李、

刘两兵团也有 40 里之隔。且黄维兵团被我军辗转牵引桐柏山区近 20 天,已

相当疲惫;又孤军东援,连续行军 500 华里,沿途遭我不断打击,消耗较大, 处于运动之中。再加上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部队士气,必受影响。这些,都构成了我围歼黄维兵团的有利条件。基于此,刘、陈、邓首长于黄百韬兵团被歼的当晚,即 11 月 22 日晚,在总前委指挥所驻地周殷圩, 召开了中野各纵队领导干部会议,研究了打黄维的部署,预定 23、24 日正面阻敌两天,以后俟机出击。 23 日,中央军委在祝贺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的电报中指出:“对于我们,最有利的是以现态势各个歼灭当面之敌,我们应力争这一着。如果我们能在第二阶段中,大量歼灭南面敌人,即使敌人这样做, 我们亦有可能实现原定计划”。刘、陈、邓即于当夜请示军委:现在“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刘、李更属有利。如果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

  1. 月 24 日 15 时,军委、毛主席电复总前委:“(一)完全同意

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4〕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军委、毛主席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适

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并再次重申给予总前委刘、陈、邓“临机处置”之权,这是淮海战役所以能顺利发展并取得全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前委很重视统筹领导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以中野为例,邓

小平政委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就指出:大战迫近,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尽大力把弹药、粮食运到前线。并指定我协助邓子恢副政委, 组织后勤支前工作。郑、汴解放之前,华北的弹药运到中野部队,须几经辗转:先从豫北运抵洛阳,再通过洛河水运至黑石关,最后还要靠汽车和人力才能送到部队。秋冬之季多阴雨天气,运输更无保证。当时中野弹药亟待补充,拿野炮来说,只四纵有两门;山炮总共 42 门,炮弹 200 余发:步兵炮 4

门,炮弹 10 余发;207 门迫击炮,每门炮只有 1 发多炮弹;至于步马枪、轻重机枪的弹药,则不足一个基数。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是很难投入大规模作战的。郑、汴解放,陇海、平汉两大铁路干线的枢纽为我掌握,我们在组建郑州警备司令部和郑州铁路管理局之后,于 1948 年 11 月 19 日呈请总前委并报中央军委,拟组织一个交通司令部,以专司铁道、汽车,船舶、车马和人力运输诸事宜。交通司令部直辖:兵站;辎重第一、第二两团(以缴获的 200

辆汽车装备)和第三团(以胶轮大车 200 至 300 辆组成);交通警备团(由

豫皖苏和豫西两军区抽调 1500 人组成);技术修理部门。调文建武任交通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文到职前暂由我兼任),杨国宇任副政治委员。11 月 30 日,军委和总前委批复同意,并增调李静宜为副司令员;同时指示我们在郑州设立军区办事处,以刘岱峰为主任,赵增益为副主任。华北地区支前的装备和中原的粮草供应,均由火车直运前方,不仅及时解决了中野参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且对支援华野作战,也起了一定作用。1948 年 12

月 12 日,邓子恢副政委和我曾电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我们从郑州送中钞〔5〕2 亿到商丘,请华野派人接收使用。亥齐(12 月 8 日)知华野可在汤山车站接收粮食,即令刘岱峰于亥灰(12 月 10 日)从郑、汴搜集现粮 65 万

斤,车运砀山;又令豫西第一、四、五分区赶运小米 700 万斤、小麦 300 万

斤,共 1000 万斤,送郑、洛、巩(县)等处上火车东运,小米直运汤山,小

麦则在郑州磨成面粉再送。”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总前委 5 位成员只在战

役第二阶段结束时,于 12 月 17 日在萧县东南蔡洼,即华野前指驻地,召开

过一次研究向中央汇报情况的会议。总前委对战役的指挥通常由 3 位常委酝酿决定,以电报、电话同粟、谭磋商实施。战况紧急时由常委临机处置,重大问题报告军委。每项作战计划决定之后,邓政委就承担起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的大量日常工作。刘、陈司令员年事稍长,因此,也大多由邓政委担任夜间值班,掌握和处理攻歼作战的情况。加之分工我在后勤司令部协助邓子恢副政委组织支前工作,属于中野司令部掌管的战斗保障工作,亦须邓政委亲自过问,这就更加重了他的负担。为便于指挥,总前委指挥所 11 月 22 日从周殷圩移驻临涣集以东的小李家村(23 日),并向华野和中野三纵、一纵延架了电话线。中野各纵队互相架线,把双堆集围绕起来,周长约 130 到 140 华里。总前委通过电话指挥,极为便利。小李家村位于徐宿铁路与徐(州) 阜(阳)公路之间,是敌 3 路大军南北对进的预定会合地,每天均有几批敌机临空侦察或过往。总前委指挥所设在这里,是敌人意料不到的。战役指挥员靠近前沿,对于适时掌握敌情我情,临机处置,非常重要。12 月上旬,杜聿明集团被华野合围于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总前委常委指挥所 12 月 3 日迁至纪家,7 日复返小李家村,距南北两个被围的敌重兵集团仅几十华里。到 12 月 23 日,前指又转移到周殷圩。刘、陈、邓首长常常在黄昏时乘车前往部队视察,直接掌握战场情况的演变。由于他们在部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指挥所又紫靠前线,使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

  1. 月 30 日下午 1 时 15 分刘、陈、邓率前指出发,于当晚 7 时

到宿县兵站宿营。 31 日凌晨:时 20 分由宿县搭火车北上,7 时许达徐

州车站,当日下午 1 时又专车西进,晚 6 时到宋集车站,宿朱集营房。 1949 年元旦,由朱集迁至阎集东北的张菜园,在此指挥了围歼杜聿明部作战,直到淮海战役结束。

四、在华野协同下围歼黄维兵团

黄维所率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辖有第十、十四、

十八、八十五军(含第四快速纵队),共 12 万余人。其中第十八军为陈诚一手培植,美械装备,军官都是军校毕业生,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

我中野参战部队有 7 个纵队和 2 个旅。部队自转战大别山后,

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如第一批南下大别山的 4 个纵队和野直共 11.5 万人,3 个月后即减员 3 万余。还有一部分富有战斗经验的纵队、旅、团干部, 被调到新开辟的军区和地方上工作。到淮海战役打响时,以兵力来说,除一、四两纵各有 9 个团外,其余均只有 6 个团。九纵只有 5 个团。平均每个纵队

仅有 15000 至 16000 人,其中二纵、十一纵不过 12000 至 13000 人。可参战

的总兵力在 12 万人左右,与黄维兵团相当。再说武器,因部队减员很多,有些武器不得不埋在大别山。为了轻装,我们还忍痛炸掉了一些重炮。战前, 除了有限的几十门野炮、山炮、步兵炮和 200 多门迫击炮外,基本作战武器是轻重机枪、步马枪和手榴弹,而且弹药不足。因之,武器装备处于明显的劣势。中野要歼灭蒋介石的这支“王牌”军队,的确是很吃力的。但是,为了实现中央军委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的意图,遵照总前委指示,中野毅然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在华野协同下,与黄维兵团进行决战。邓政委说:只要歼灭了南线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

这代价是值得的。这种为了全局而知难犯险的胆略,极大地感染了部队全体将士。各级领导在动员中,反复强调战役的重要性、整体性、持久性、连续性,和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首长带头,自上而下纷纷表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全力以赴,不怕一切困难,不借最大牺牲,为歼灭黄维兵团,解放全中原,贡献全部力量。(一)包围黄维兵团。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于 11

月 23 日发起,至 12 月 15 日结束,历时 23 昼夜,分为 3 个阶段。11 月 23

日至 24 日为阻击作战阶段。黄维兵团进至蒙城地区后,遭我连续、顽强的阻

击、尾击,已有相当损耗。 23 日清晨,黄维为协同李、刘两兵团接应徐州之敌南移,以第十军在左,第十四军在右,第十八军居中,第八十五军殿后, 在空军和坦克掩护下,向我南坪集四纵阵地猛烈进攻。我军顽强阻击,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晚,刘、陈、邓首长作了大胆部署:令四纵放弃南坪集,转至徐家桥、朱口、伍家湖、半埠店一线,在浍河北岸让出一块地方,诱黄维兵团进入预设在宿县西南的袋形阵地。 24 日上午,敌先头部队第十八军强渡浍河,进入我袋形阵地时,发觉其处于不利态势,下午即向南岸退缩。我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等 7 个纵队和陕南第十二旅、豫皖苏独立

旅,于当日黄昏乘机全线出击,激战至 25 日晨,歼敌数千,将其包围在宿县

西南的忠义集、王朱庄、马家楼、双堆集地区。11 月 25 日至 12 月 2 日为紧缩包围、准备攻击阶段。25 日晨,我第四、九、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在任家以北,东坪集、沈寨、邵围子地区;六纵、陕南十二旅在周庄、小张庄以西地区;第一、二、三纵在小张庄、马庄、任家地区,构成了对敌军的包围。六纵第十八旅在豫皖苏军区部队配合下,在大营集地区歼灭了合围圈外向东南逃窜的敌人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26 日下午,刘、陈、邓报告军委: “截至现时止,我已将敌压缩在东西不到 20 里,南北 10 里左右,六七个小村中(这是当时的估计,实际不止此数)。敌人始终企图向东南突围,今日在大量飞机坦克掩护下,多次攻我阵地,均未得逞。其粮食已极困难,且无宿营地,但仍逐村顽抗。我们采取稳扎稳打,逐步压缩,利用炮击,最后歼灭的战术。”“全歼该敌,已大致肯定。”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当日 20 时复电: “黄维被围,有歼灭希望,极好极慰。但请你们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的最后挣扎。”军委提醒我们“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的最后挣扎”,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在头两天的战斗中,我军从运动战仓促转入阵地攻坚战,对敌防御能力估计不足,部队有急躁情绪,受到一些挫折,已引起刘、陈、邓首长的警惕。果然,黄维自恃重兵,于 27 日集中第十八军的第十一师、第一一

八师,第十军的第十八师,第八十五军的第一一○师 4 个主力师为第一梯队, 在飞机、坦克、炮兵掩护下,向双堆集东南我六纵、陕南第十二旅阵地发起持续猛烈的攻势,顽强突围。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乘突围之机,率部起义。在反击黄维突围作战中,部队打得非常英勇。如第十二旅第三十五团第一营扼守小李庄阵地,打退敌军 10 多次冲锋,毙敌千余,保住了阵地。但该营的

200 多人只剩下 40 多。又如 28 日,敌第十八军以 3 个团的兵力,配以 12 辆坦克,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第十七旅第五十团第三营马小庄阵地强攻, 发射炮弹数千发,摧毁了地堡和前沿工事,把村内房屋几乎打平。我第四十九团、五十一团主动增援,终将顽敌击退,付出代价亦不小。邓政委总结这几天的战况时曾说:对付敌人每一次的出击,我们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对付敌步、炮、空、坦克的联合进攻,实属艰苦。

28 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曾乘机飞临双堆集阵地上空

视察,并和黄维通话,要他“站稳脚,就地固守,并把所占地区加以扩大”,还许诺“空投粮弹补给”。黄维连续突围无望后,于 29 日再次调整部署,采取环形防御,固守待援。其部署力:第十八军守平谷堆、尖谷堆,作纵深防御;第八十五军守腰周圈、李庄地区,向西防御;第十四军守张围子、杨四麻子地区,向东防御;第十军守马围子至杨庄、李庄间,向北、南防御; 兵团部位于小马庄,并在双堆集与金庄之间构筑了临时机场。他还下令将所有的汽车装满土,同被打坏的坦克一起排成一字长蛇,构成如城墙般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法,每天抽调 1 至 3 个有力团配以战车和炮兵的火力,向解放军阵地突击。中野首长重新估量了敌我双方的作战能力, 认为全歼该敌确有把握,但应把作战时间延长为 10 天左右。中央军委认为还可以把时间打宽裕些,“从敌人固守着眼,集中火力,各个分割歼击,准备以 10 天或更多时间解决此敌,此种计划是稳当的和可靠的。”还指出,“解

决黄维兵团,是解决徐、蚌全敌 66 个师的关键。必须估计敌人的最后挣扎, 必须使自己手里保有余力,足以应付意外情况”。据此,中野首长提出“坚决持久围歼敌人”的方针,稳扎稳打,逐点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构筑纵深坚强的攻防阵地,利用敌军突围或出击之时,予以重大杀伤。这样, 经我指战员艰苦围攻,至 12 月 2 日,迫使黄维兵团猬缩到以双堆集为中心的

狭小的“死亡圈”中。此时,敌军人乏弹缺粮绝,被歼及起义者达 3 万多人, 全兵团的机动突击力量只有七八个团了。

我军在总攻准备中,普遍推广了两项卓有成效的战术和技术。

这是各部队发扬军事民主,集中群众智慧的结晶,它弥补了我军炮火不足的弱点。一是推广第十一旅和第二十二旅在战前试制成功的“飞雷”(也叫“土飞机”),即炸药抛掷筒。就是把 20 公斤左右的炸药制成状如西瓜的

“飞雷”,以抛掷筒射击,射程可达 150 米左右,威力相当大。敌人称之为“特大威力炮”。一是“以地堡对地堡”,“以战壕对战壕”,进行工程浩大的近迫土工作业,逐步向敌阵 地延伸工事。这是减少我军在开阔地冲锋时被敌杀伤的一个有效办法。每当夜幕降临.指战员带上工具,隐蔽地向我军前沿运动,在距敌阵地 60 至 70 米时,卧倒排成一条“人龙”, 瞬间就挖成许多卧姿散兵坑。接着,由卧姿挖成跪姿、立姿,再挖成能隐蔽和运动部队的交通壕。几天之内,各纵队即完成了纵横交织的、从四面八方伸向敌阵地的交通壕及散兵坑,构成了完整的攻防阵地。为防敌坦克、大炮、飞机破坏,我采取多路沟壕同时并进的方法,以步、炮相互支援,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进行艰苦作业。

12 月 1 日,陈毅通过电话对粟裕说:“我们这里正在收拾黄维

这个冤家。你们北边要把杜聿明抓住,南边要把李(延年)、刘(汝明) 看好。”刘伯承则风趣地把这一战役部署比喻为胃口很好的人上酒席,嘴里吃着一块,筷子上挟着一块,眼睛又盯着碗里的一块,说我们现在的打法, 就是“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此期间,为保障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作战,华野组成两个阻击兵

团:主力北阻由徐州南犯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1 个纵队力挡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他们勇猛奋战,粉碎了敌人援救黄维的企图。当社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向西南方向撤退时,华野全力猛追逃敌,于 12 月 4 日将杜聿明集团合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6 日,

孙元良兵团在向西南突围中被华野歼灭。

(二)总攻双堆集。

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被围后,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

两兵团向双堆集方向增援;蒋介石又从武汉方向抽调两个军进至浦口。总前委决定首先歼灭黄维兵团,尔后再歼杜聿明集团。遂调集战役总预备队, 即华野七纵、十三纵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加强总攻力量。同时,令中野二纵加入阻击李延年的作战。

从 12 月 3 日到 15 日夜,为围歼黄维兵团的第三阶段,即阵地

歼灭战阶段。12 月 5 日,中野首长下达了《对黄维兵团总攻击命令》。根据黄维兵团的防御态势,我总攻部队分为 3 个集团:以中野第四、九、十一纵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等为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 先歼灭位于双堆集以东的沈庄、李围子、张围子和四个杨庄的敌第十四军残部及第十军之第七十五、第一一四师;以华野第十三纵、中野第一、第三纵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歼击双堆集以西之后周庄、小马庄、马围子、三官庙、葛庄、许庄的敌第十军之第十八师、第八十五军各一部;以中野六纵、华野七纵和陕南第十二旅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歼击双堆集以南之敌。

各部队虽经连续战斗,伤亡较大,但士气愈战愈高,战斗力愈

战愈强。许多部队的连排干部伤亡后,由班长、战士,甚至司号员、卫生员自动代理。总攻前,各部队又进一步动员,实行火线整编,教育争取解放战士,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歼敌战术,加强通信联络、后勤支前等各项保证工作。各部队普遍提出,哪怕 1 个旅编成 1 个营,也要为全歼黄维兵团战斗到底!

12 月 5 日,我和邓子恢副政委又将截获的一份电讯报给刘、

陈、邓和军委并粟、陈、张:“谍息:杜聿明支(4 日)午决不顾状况如何恶劣,采逐次闪进战法,装甲车掩护部队向东楔形突进以与黄维会师, 并要求李延年向北采积极行动。同时请求空军协同作战,空投粮弹。”12 月6 日下午 4 时 30 分,刘、陈、邓首长命令发起总攻。各集团以优势兵力和火

力,实施有重点、多方向的连续突击。至 7 日晨,攻占了李围子、李土楼、周庄、宋庄、东马围子等地。此后,我军昼夜不停地对敌猛攻,不让其喘息, 我军愈战愈勇,攻坚能力不断提高,伤亡逐日减少,战果日益增大。敌军在我连续猛攻下,猬集一团,以村舍为核心,以地堡群为骨干,作困兽斗。他们每天以 1 个营至 2 个团兵力在坦克、炮兵和空军掩护下,向我反击。我军则依托纵横交织的交通壕和散兵坑,从四面八方同时攻击前进。每晚以“两点攻击,一点成功”,或“三点攻击,两点成功”,“四点攻击,两点成功” 的战法,压缩敌阵地,进展显著。正当黄维兵团遇我猛攻之际,蒋介石于 8 日给黄维及所属各军长写了亲笔信,签署了给第十二兵团全体官兵的“嘉奖令”,连同早已准备好的毒气弹使用说明书,分别空投给该兵团。然而,黄维兵团官兵却把蒋介石的“嘉奖令”看成是“催命符”,一见这道“催命符” 就知道“快完了”。蒋介石给黄维的信中说:“决用空军全力拯救你的突围, 可径行同空军总部联络。”黄遵此于 9 日致空军副总司令官王叔铭电被我截获,我们即上报总前委和军委:“谍息:黄维亥佳(12 月 9 日)致王叔铭谓: 南兵团如两日内可会师,渠则仍勉力固守,否则有要求派飞机降落双堆集接其逃命之意。”可见,黄维将军这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我各集团越攻越猛。

中央军委 10 日 3 时致电总前委:“各电均悉。对黄维的攻击逐步奏效,对李

延年的钳制亦有办法,甚慰。尚望鼓励全军全歼该敌。”激战至 13 日,我东集团占领沈庄、杨围子、杨庄;西集团攻克东西马围子、周庄、腰周圈、小马庄;南集团拿下李土楼、小周庄、大小王庄等地。歼敌第十四军全部,第八十五军、第十八军一部,将敌压缩在不到 3 华里的狭小地域内。敌军死伤

枕藉,饥寒交迫。早在 12 月 5 日,黄维曾向蒋介石发出求援电,被我截获。该电说:“黄维 5 日以竞日惨战粮弹尽绝,过去几日所投粮不足所需 1/10, 弹不足 1/3,官兵日食一餐尚不得饱。须急速空投以维士气。”到了此时, 其官兵更是饥饿难挨,竟然为争夺空投粮食而互相残杀。我军抓紧政治攻势, 敌纷纷携械来降,整连整营整团,以至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率师部及两个团向我投诚。刘伯承、陈毅两将军于 12 日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但黄维拒绝投降,希图在弹丸之地顽抗到底,并于 12 日、13 日两次呈请顾祝同准其向我军施放甲、乙两种毒气弹,以封锁我军。总前委为速歼黄维兵团,13 日又调整部署:以南集团为主,东西集团配合,并调华野三纵和十三纵加入南集团作战,南集团改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鲁中南纵队为战役预备队,对拒绝投降的敌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14 日夜,南集团攻占敌临时机场南端及尖谷堆,东集团攻占杨老五庄、杨子全庄,使敌军核心阵地完全暴露。15 日黄昏,敌军残部向西突围。我各部立即堵击、追击,于当夜 12 时全歼黄维兵团,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仅副司令官胡琏等率少数人逃脱。与此同时,华野六纵和渤海纵队第十一师,中野二纵和豫皖苏军区 5 个团,在固镇、新桥、曹老集一带阻击李、刘兵团。敌以

8 个步兵师、1 个战车大队,昼夜向我猛攻。我顽强阻击 12 天,歼敌万余。

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我军歼灭国民党军 1 个兵团部(不含孙元良兵团)、4 个军部、11 个整师(其中 1 个师起义),共 10 万余人; 阻击并部分歼灭南北援敌,将杜聿明集团围困在陈官庄地区。我中野部队也付出了伤亡 3 万余人的代价。12 月 16 日,我军开始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作战。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已于 16 日夜撤向淮河以南地区: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处于内缺粮弹、外无援兵的绝境。总前委指示,在华野战场休整期间,中野集结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并担任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华野于 1949 年 1 月 6 日发起总攻,经 4 昼夜激战,至 10 日全歼杜聿明集团。

伟大的淮海战役取得完全胜利,我军全歼国民党军徐州“剿

总”前进指挥部、5 个兵团部、1 个绥靖区司令部、22 个军和 56 个师(其中 4 个半师起义),共 55.5 万余人。

五、关于淮海战役的意义和围歼黄维兵团的一些体会 淮海战役刚刚发起,中央军委就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

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预见。淮海战役的胜利,使淮北地区完全解放,长江下游以北的淮南

大部地域入我掌握之中,使中原和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从此,人民解放军有了更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援,分路南下,迅抵长江北岸,直接威胁南京、上海、武汉等重镇。这就为我军渡江作战,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决战思想和人民战争思想的

伟大胜利,是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决策、

作战方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发挥集体智慧,统筹领导和临机处置, 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三大解放区党政军民全力支援的结果。正如中共中央的嘉奖电所说,是“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与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 前后方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得的结果。”淮海战役已经过去 38 个年头了。今天回顾这段经历,许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得战役刚结束, 刘、邓首长就嘱我组织中野各纵认真总结一下作战经验,尤其是双堆集作战的经验。不久,中野司令部编辑了双堆集作战经验汇集,请刘、邓首长题词。刘司令员挥毫写道:“淮海战役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军的范例。而双堆集歼灭黄维军一战,则为承先启后的关键。”双堆集作战是中野在解放战争中所进行的规模最大、最激烈的围歼故主力兵团的村落攻坚作战。因为对手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第一等精锐部队,其兵力之多,装备之现代化,工事之强,抵抗之坚决,都是中野第一次遇到的。中野在坚持大别山、转战中原之后,部队消耗很大,兵员不足,装备又差,但仍能在华野配合下勇胜强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至于作战的艰苦程度, 恰如邓政委 1949 年 1 月 11 日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所说:在总攻的时候,中原

各纵伤亡达 2 万余人,气已不足,结果使用了华野两个纵队才解决了战斗。⋯⋯战后各纵队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的许多宝贵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宝库。我仅就中野在华野协同下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行动,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总前委审时度势,决心先打黄维兵团。总前委基于对战场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在第一阶段作战将近结束时,即建议将主力转用于南线, 以歼击黄维为上策。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总前委认为邱、李、孙紧靠徐州, 李、刘背靠蚌埠,均不易抓住;而黄维兵团孤军冒进,易为我军围歼。遂于11 月 23 日向军委报告:现在歼击黄维时机甚好,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 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中野首长又以勇挑重担、破釜沉舟的决心,全力以赴,在华野大力协助下,取得了全歼黄维兵团的胜利。前线高级指挥员这种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临机决断的高超指挥艺术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宏伟胆略,是由于他们深刻领会并创造性地贯彻了中央军委关于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的战略意图,因而取得了最佳战果。

(二)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适时变换战法。

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的头两天,是在运动中实行阻击,预置

囊形阵地诱敌深入,转而全线出击,猛力向心合围。敌被围后,我全面封闭敌人,紧缩包围圈,以顽强的拦击对付敌人大规模突围。继则根据敌顽强固守和我军炮火不足的特点,提出“坚决持久围困敌人”的方针,采取稳扎稳打,逐点攻坚的战法;强调抓住敌人每次出击之机,在运动中杀伤敌人; 解决阵地编成,进行工程浩大的近迫作业,把交通壕逐步延伸到敌人的前沿阵地,甚至进入敌人第一道鹿砦之内,构成了完整的进攻阵地;组织火力, 把全部炮火集中使用,普遍推广炸药抛掷筒。待投入战役总预备队,发起总攻时,各纵队集中优势兵力,实行有重点、多方向的连续突击,猛烈杀伤和压缩敌人,最后终于全歼守敌。刘司令员对此总结说:“双堆集以运动战始, 以阵地战终;以消耗敌人始,以围歼敌人终。我在转换关头上用不同战法而持之以顽强,必须着重研究而发扬之。”

(三)坚持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证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淮海战役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邓小平、张际春领导下,在前

阶段整党整军的基础上,更为活跃。首先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总前委关于先打黄维兵团的作战计划,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确立勇挑重担,破釜沉舟,敢打更大胜仗的信心与决心。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机关深入部队,帮助做好战前动员和战斗中的宣传鼓动工作。强调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加强团结,密切协同,顾全大局,为了整体不惜牺牲局部和个人利益;发扬不怕困难,艰苦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把战斗动员、作战行动,和开展军事民主、火线练兵、火线评查结合起来;和群众性的思想互助、立功运动结合起来,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勇气和信心建立在坚实的自觉基础之上。至为重要的还有,在战斗激烈、情况多变、伤亡又大的情况下,以最大决心一再进行火线整编,始终保持战斗建制,部队也始终保持着坚韧顽强的战斗力。这一工作的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服从命令、英勇作战的模范带头作用,及时吸收积极分子火线入党; 二是要坚决果断,及时编并调补,大胆选拔干部,补充缺额。(四)在军事打击下,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当敌军被围,进行突围和反击时,我地下党员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正选择在敌人以 4 个主力师(含第一一○ 师)向我猛攻的最高峰时机,因而极大地动摇了黄维兵团的军心士气。当敌军被围在弹丸之地,饥寒交迫之际,我军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大力开展政治攻势,阐明我军政策,指出敌人生路。各前沿部队采取喊话、广播、散发宣传品、张贴标语及释放俘虏等多种形式,对敌军进行争取和瓦解工作。于是, 敌人纷纷来归,成连成营建制,以致师长黄子华率第二十三师师部和两个团向我投诚。我军坚决执行俘虏政策,重视争取俘奏工作,被俘士兵经过短期教育,甚至当天就补入连队,这些解放战士成为我军补充实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五)党、政、民全力支前,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无限威力。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十分重视这次淮海决战的后勤支前工作,曾一再指示总前委会同中原局、华东局与华北局统筹解决全军和民工 130 万人 3 至 5 个用的粮草、弹药

和 10 万至 20 万伤员医治等项问题。周恩来副主席对此也十分重视,委派杨立三参加统筹淮海战役的后勤支前工作。我们请示中央的电报,周副主席亲自过问,件件有具体批示。

战役开始前,鉴于中野粮弹缺乏,严重减员的状况,刘、邓首长

强调,一定要把后勤支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指定我协助邓子恢副政委组织部队后勤和地方支前工作。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示,把动员支援前线,作为高于一切的任务。邓子恢副政委要求书记们亲自到前线,不惜打烂坛坛罐罐,其他工作,打完淮海战役再说。

人民群众全力支前,提出了“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解放

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许多乡亲自动把房子拆了,把房梁、门板送给部队筑工事。不少群众把谷种也拿出来支前。我曾亲见,乡亲们饿着肚子把热气腾腾的馒头、大饼送到前线部队。战士们拿着馒头,感动得流着泪说:“不打胜仗,对不起人民哪!”可以说,为支援淮海战役,人民群众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仅豫皖苏地区,就支援米、麦 2. 485 亿斤,绿豆、

黄豆、花生 540 万斤;派出民工 200 余万人以上,担架 8 万余副。据中原局

1949 年 2 月 9 日报军委和华东局电称:中原在淮海战役中,供给华野粮食 4.3 亿斤,已超过徐州后勤会议规定的数目。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力量!正如陈毅

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活,非常形象、深刻他说明,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前后方党政军民共同谱写的人民战争的壮丽篇章,没有人民的全力支援,就谈不上淮海决战的胜利。

38 年前,当我们总结作战经验时,邓小平政委曾在题词中嘱

咐:“双堆集胜利,仅仅是全国千百次重要胜利的一个。一如坚持大别山的意义一样,只能把它的宝贵经验提取出来,作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基础, 而不能把它变成障碍自己前进的政治包袱。”

重温这段话,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淮海战役的经验,有

些只是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才适用的。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们指挥淮海战役的伟大实践,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他们为建立新中国的献身精神,对于教育后人和研究、指导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把老一辈当时在战略全局上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决战的宏伟气魄,作为坚持改革,“继续进步的基础”, 推动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激励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伟业, 而团结奋斗!此稿正在修改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刘伯承元帅辞世了。我有幸在他领导下工作多年,在军事理论、指挥艺术和参谋工作上,向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永志不忘。奈何顽疾缠身,悲切难言,谨以此文,敬献在刘老灵前,作为对他的悼念!注 释〔1〕孙兵团,指孙元良率领的国民党军队第十六兵团。〔2〕陈、邓、张,指陈毅、邓小平、张际春同志。〔3〕三、广两纵,分别指华东野战军的第三纵队、两广纵队。〔4〕粟陈张,指粟裕、陈士榘、张震同志。〔5〕中钞,即中州币。因华北老解放区钞票在新区不通用,1947 年尚使用银元。 1948 年中原局决定在郑州设立中州银行,印制中州币,以在中原地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