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我喜欢与“后进学生”们“吃喝玩乐”: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假期,和他们一块儿徒步去郊外旅游, 在田野追逐;他们有了学习上的进步,我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贺⋯⋯也许有人会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也可能有人敬佩我善于给“后进学生” 们带去欢乐,我会说:“不!不是我给他们带去了欢乐,而是他们给了我欢乐;或者说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

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 的愿望的火花,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 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 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教师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由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当然,比起其他学生,“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教育者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我想强调的是, 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有一次上课,我看到一位平时上课爱说闲话的学生又在向周围同学说着什么,我一怒之下声色俱厉地把他痛斥了一顿,当时他红着脸低着头承受着我的批评,可是课后,有学生来告诉我, 说那个同学刚才是为同桌念黑板上的板书(同桌眼睛近视而又忘戴眼镜了), 并不是有意说话。我顿时惭愧极了,立即回教室当着全班学生向那个学生认错,并决定替他当一天值日生,以表达我的歉意。这事使学生们很感动,我却说:“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同学们就格外感动呢? 错误面前,也应该人人平等!”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