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宁小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欣然叩开死亡大门的同时,会给人间留下一道难解的人生方程式。

应该说,她走得格外从容而坦然。有她自杀前一天——1987 年 11 月 2 日晚上写的遗书作证:“我明天早晨要去远行,悄悄地、默默地、自由地。”

应该说,她去得相当冷静而周密。有她半年前——1987 年 5 月 12 日的

一则日记作证:“昨天,我给一个同学写信,撒了个谎,让她替我买 20 包磷化锌,我的生命仅值四角钱,比小老鼠强不了多少,但我很愿意,也很高兴放弃它。我将快乐无比!”

但是,面对她那安详的遗容,人们还是惊呆了!

——因为,她只有 16 岁!

——因为,她是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

——因为,人们分析了她的各个方面:她的经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走红”),她的家庭(出身于干部家庭,父母很爱她),她的学习(成绩虽不算拔尖,但一直较好),她的人际关系(由于性格内向不太接触同学,但与同学并无大的矛盾)⋯⋯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置她于死地的打击和挫折!

于是,人们有了重重的叹惜:“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死了,实在太可惜!”

于是,人们有了深深的疑惑:“她这么顺当,竟莫名其妙地自杀了,真不可思议。”

按照惯例,出了人命案,总应该有个结论。二十多天后,经过多方调查、分析,区教育局发了“情况简报”,有如下两段——

“宁小燕在人生观上存在着缺陷,她对人生的意义、价值早就产生了消极的认识,因此,她的自杀不是偶然的。”

“宁小燕的自杀反映出加强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反映出在深入地关心、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我们还应做很多过细的工作。”

这个结论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太简单了。

一切关心祖国前途、民族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都有理由发问:作为一位“平时显得懂事、自重”,“在学校期间,遵守纪律、好学,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较好,被选为班上宣传委员、通讯员和学校广播组播音员”(引自区教育局“情况简报”)的好学生,她的“人生观缺陷”、“消极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她的自杀,除了她本人的原因以外,我们的教育该负什么责任呢?宁小燕临死前,给友人写信说:“我并不希望自己就这么悄悄地告别人

世,但我太累、太疲惫了,我没有勇气留下来,也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

一位曾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春少女,一位由我们的教育一手培养起来的共青团员、三好学生,竟然“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而选择了死亡, 而我们的教育者对此毫无察觉,直到她死后才震惊不已——这,难道不令人感到一种教育的危机吗?

不仅仅是为了解开宁小燕留下的人生方程式,更是为了更多的虽然没有自杀却同样感到“太累、太疲惫”的青少年学生,我对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这些调查也许不够全面,这些思考也许还相当肤浅,但我愿把它献给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者,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

我们的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