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作为班主任,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更痛苦的了。而只凭作文、日记、思想总结甚至谈心来了解现代中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对老师、家长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这除了与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师长们的不信任。12 年前,我教初二时,有个叫洪菁的女生曾在周记中愤愤地写道:“我讨厌师长们!⋯⋯如果世界上只有我的同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该多好啊!”可见,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思想上的平等,是产生信任的基础,而离开了信任,则谈不上真诚的思想交流。

洪菁是一个天资聪明、思想早熟、性格内向的学生。她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较灰暗,学习懒散,缺乏上进心,而且对家长、老师的教育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像这样的学生,要了解她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考虑到她擅长写作,我便决定在她身上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师生通信。

在给她的第一封信中,我谈了与她通信的目的:“进行朋友式的思想交流,以互相理解、互相启迪,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意识地隐蔽了我的教育意图。我还与她“约法三章”:“第 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决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保密的,内容决不让第三者知道。”信中,我还就她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兴趣爱好等谈了我的看法。

一周后,她回信了:“惊讶地收到您的来信,觉得挺好玩的。我当然愿意与您进行这种有趣的通信。读了您的信,我觉得您似乎像小学生一样幼稚而纯真——原谅我的不敬⋯⋯我想向您申明:我不是个纯洁的女孩子,哪方面都不是!上次您来家访,说我与班上同学一样,是‘心清如水’的孩子。我要向您坦白:我一点儿也不纯洁,我过早地明白了许多不该我明白的事⋯⋯ 我想搞好学习,但不知怎样才能获得上进的动力,您能告诉我吗?⋯⋯”

她向我敞开了心扉,我在欣喜中给她回了信:“虽然你自认为过早地知道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但我认为你的确是纯洁的。因为不纯洁的人不会如此坦率;另外,过早地知道一些事未必是坏事,只要自己思想意识健康,便是‘心清如水’⋯⋯”

看了电视片《迎接挑战》,她又给我写信:“我感到恐慌,越看越感到自己很有可能被历史所抛弃,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我很想奋进, 可是⋯⋯”

“恐慌可以理解,但不必担心自己被历史抛弃,因为你已经‘很想奋进’ 了,这极可喜,⋯⋯当然,仅仅‘很想’是不够的。既然你征求我的意见, 那我给你提两点建议:一是要有远大的志向,把自己的未来同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考虑。二是看待周围的事物不要老盯住阴暗面,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才能使人乐观向上⋯⋯”我这样给她回了信。

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和她的通信却一直没有中断。谈思想、学习、趣事、苦恼⋯⋯我并不奢望仅仅靠通信就使她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但这种真诚的思想交流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洪菁的精神面貌的确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收到我的第一封信的次日早晨,她竟破天荒地主动将教室里的保温桶灌满了开水,让大家很吃了一惊;期末语文

考试她名列全班之首,却主动找到我:“李老师,这道题你少扣了我一分⋯⋯”洪菁初中毕业后就读于市内另一所高中,可我们的通信仍在继续:或交

流看《红高粱》的看法,或探讨“该不该入团”的话题,或交流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或争论金庸、琼瑶小说的优劣⋯⋯与洪菁通信的成功使我的班主任日常工作多了一项内容,但也因此让我进入了一个鲜活的心灵世界。由此开始,以后在我所带的每一个班,我都与十来位有一定特殊性的学生进行通信交谈。到了 1994 年,对这些通信的整理改编,便成了我的第一本

正式出版的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 100 封信》。

12 年过去了,洪菁早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当然已没有了当时那种频繁的通信联系。但是,每到新年到来,我总会收到她的贺卡:“多么怀念当年那心与心之间的平等交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