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开设专题讲座时,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 主动

青春期教育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专题讲座应在学生进中学之初就开设,一直到高中毕业。通过这种集体谈话,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把握自己的青春期心理,以积极的思想准备去迎接并完成“人的第二次诞生”。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女儿 14 岁生日时,曾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以亲切美好的语言向女儿讲述什么是“爱情”。这为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做出了榜样。

  1. 生动

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听大报告。为了让学生乐意接受讲座内容,教师应注意讲座的内容与形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尽量淡化讲座的理论色彩, 避免把讲座变成纯粹的理论知识课,要善于把有关的道理与知识寓于亦庄亦谐、富有情趣的讲述之中,并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之,要让学生身心轻松地听讲座,使他们在听老师谈生活、讲故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获得启迪。

  1. 平等

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一些心病,往往觉得难以启齿,特别是一旦产生了爱情萌芽或性意识,更是有一种负罪感。在这种情况下,居高临下的“严肃” 教育,只会增加学生的苦恼与恐慌。教师应以朋友般的平等态度给学生以体谅,进而给予细心的开导,学生的心理负担便会减轻许多。教师如能推心置腹,谈谈自己在中学阶段的感受与经历,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也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这样效果会更好。

  1. 参与

专题讲座虽然只是班主任讲授,但也不应只是班主任唱“独角戏”,而应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每次开讲之前,班主任应在学生中搞心理调查, 让他们谈自己的心理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言或

讨论。每讲完一个专题后,留点时间让学生提问,班主任当场解答;也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后个别回答或下次讲座时集中回答。让学生参与讲座,不仅能保证讲座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