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黄金涛是我在成都玉林中学高 90 级(1)班所教的一个男生。高中毕业, 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但在高一时,他并不是班上出类拔萃的学习尖子。他自控能力较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常常忍不住说小话,过后又后悔不迭;二是课余学习(特别是在家学习)往往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电视的诱惑——而分心。在高一高二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状态。但从一开始,我就是把黄金涛作为一名优秀学生看待的。因为他思想纯正,忠厚朴实,而且有着强烈的上进心。特别令我欣慰的是, 他十分尊敬我,甚至可以说非常崇拜我,这使我对他的教育始终建立在一种彼此高度信任的感情基础之上。在和他三年的交往中,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一次冲突。直到最近我因要写这本书,约他来卿一聊的时候,他还真诚地对我说:“在我眼里,您极富个人魅力,使我一直很喜欢您,很信任您。”我对黄金涛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战胜自我”的教育。当然,如果要说与对程桦、杨嵩等优生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教育手段上,我有意发挥了日记的作用。“日记”是我的教育载体,也是黄金涛“人格长跑”的记分牌。这次,黄金涛在谈到我对他的影响时,特意带来了他保存完好的高中生活日记,他说:“在我高中三年的思想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您,而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这一本本日记。”

下面,我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日记,加以适当的评注,以此展示我对黄金涛心灵的影响。

1992 年 9 月 1 日

开学第一天,我有幸分在高一(1)班。说是“有幸”,主要是因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李镇西老师。在我读初三时,他曾代了我们一学期的课,他给我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对同学真诚的爱和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都让我们敬佩不已。现在,我又幸运地成了他的学生,将和李老师一起度过三年的高中时代,我想,我一定会在他的教育下,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

今天,李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

他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意志长跑、人格长跑的记分牌,要我们通过写日记,养成每天“自省”的好习惯。我现在不敢保证自己能一直坚持把日记写下去,但是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在“人格长跑”的跑道上跑远一些。

**评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学生对教育者 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甚至崇拜之情时,我们的教育便露出了希望的曙光。我当时要求学生写日记,固然有磨炼人格的意图,但更多的是从语文练笔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学生通过日记所获得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黄金涛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直到现在,已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黄金涛仍然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1992 年 10 月 7 日

今天上课时自己显得过分活跃,虽不太严重,但不可放松警惕。其活跃表现为上课总忍不住说话,虽然自认为很小声,但也是违纪之行为,其动机无非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所谓“幽默感”——荒唐!望明日节制。

今天也有值得自我表扬的事:一是历史课上,我主动发言,勇气令我自豪;二是我

终于把教室里的一盏灯修好了,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毕竟还是修好了,心中无限欣喜, 并颇感自慰。

**评注:**黄金涛上课爱说小话的毛病一直伴随他到高二。为此,我没少找他谈心。他 并不是有意违反课堂纪律,每次违纪后他都自责不已。我与他谈心,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战胜自己”。他一方面爱说小话,一方面课堂举手发言又很紧张,于是,我要求他把说小话的能量转移到举手发言上,鼓励的要点仍然是“战胜自己”!黄金涛最大的优点,是乐于干公务,常常主动关心集体。“修灯”小事,可见一斑。

1992 年 11 月 13 日

今天李老师总结开学以来的情况,要求凡是最近课堂纪律不佳的同学自己承认错误。于是,我给李老师写了一张纸条,承认了自己课堂说小话的毛病。我为我以前的行为感到羞耻,也为我的诚实和改错之决心而倍感欣慰。这恐怕也是战胜自我吧!

**评注:**记得当时我在班上表扬了黄金涛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虽然以后的事实证明,他并未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然而我认为,学生老毛病重犯,不一定就是“说话不算数”。改正多年养成的坏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教育者对学生应该有信心,更应该有耐心。

1992 年 12 月 5 日

开学以来,李老师找我谈心说得最多的,就是“战胜自己”四个字。是啊,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毅力,有意志。谁不想成为有作为的人呢?谁天生就是坏蛋呢?但能否战胜自己,便成了一个人高尚与卑下的界限。

今天下午扫地时,心里一直想去打球,但仍然克制住了,扫地时一丝不苟,真正做到了“认真”二字。这当然是一件小事,但我很高兴自己能就这一点小事做到“认真”。我想,这也应该算是“战胜自己”吧!

**评注:**尽管黄金涛现在还谈不上在各方面战胜了自己,但他有意识地对自己提出了 这方面的要求,并开始在一些小事上磨炼自己,我想,这就是他走向成熟的起点,也是我教育成功的起点。

1993 年 2 月 27 日

今天下午,李老师就我的弱点再次与我谈心。他充分肯定了我的优点,他说他很赞赏我的正直与朴实;同时又诚恳指出了我的致命缺点:自控能力较差,有上进心却毅力不够。在谈心的过程中,李老师没有一句严厉的话,而是亲切地和我聊天,他兄长般的真诚, 使我很感动,觉得李老师够“哥儿们”。将心比心,我也反省了自己过去的表现,尤其是老师多次批评过的课堂纪律。

我是理解李老师的!

**评注:**黄金涛所说的这次谈心,现在我已记不起来了。但读这篇日记,我却很感动

——为自己被学生理解而感动。教育离不开谈心,而让学生觉得“够哥儿们”的谈心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艺术有时就是谈心的艺术。

1993 年 3 月 18 日

今天听李老师念了他以前一位名叫杨嵩的优秀学生的一篇作文,这篇作文写了杨嵩

怎样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自己。我很受震动。我以前就听李老师多次讲过杨嵩的事迹,但我原来认为杨嵩的成功是因为他特别聪明,今天我才明白,他的成功首先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毅力。

我现在恰恰就缺乏他这种毅力。其实,我也有过战胜自己的经历,但只是偶尔的; 更多的时候,我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战胜不了自己。今天我对此有了一个新认识:毅力不光表现在是否战胜了自己,更在于是否坚持下去!

**评注:**不断地用过去教过的优秀学生的事迹,来教育并激励现在的学生,是我一贯的做法。黄金涛的“新认识”说明,他不但真诚地以杨嵩为榜样,而且自觉地解剖自己。

1993 年 4 月 4 日

又是一个“后悔不已”:说是要向杨嵩学习,可今天又犯错误了!

数学课时,突然停电了。老师给我们送来了蜡烛。燃烧的蜡烛,似乎具有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很想玩蜡烛,但一想到“战胜自己”的话,我便极力克制自己的贪玩心理。遗憾的是,我并未坚持下来,后来我忍不住去吹别人的蜡烛,有时又看别人玩蜡烛, 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又影响了别人的学习。过后我在心里骂自己:唉,我又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评注:**黄金涛“后悔不已”,我却对他充满希望:能够对自己的过失“后悔不已” 而不是“无所谓”,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1993 年 6 月 12 日

离期末考试一天天近了,我时时提醒自己抓紧时间。

我是个军事迷,爱看一些军事杂志。今天放学路过报亭,脑袋就像被一根绳子套住往报亭拉。我这时真想过去翻翻军事杂志啊!但一想到杨嵩同学戒球瘾的事迹,我就被一个正义的、坚强的“我”战胜了。我义无反顾坚定地走过报亭,头也不回!我走了一段路程,把报亭远远地扔在了后面。虽然我还是有点可惜我没有看到精彩的杂志,但更觉得自己终于战胜了自己,说到做到了,就不觉得可惜了,而是十分自豪!

**评注:**让学生不断亲身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最有效途 径之一。

1993 年 10 月 17 日

今天是星期天,但我并没有因此为爱偷懒的我找睡懒觉的借口。我很早就起床了, 然后坐在书桌前复习功课。天还没亮,整个家属区还一片宁静,外面一片漆黑,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挑灯攻读。想到这,我竟感到一种骄傲和自豪!因为在这寒冷的早晨,谁不想多在温暖的被窝里舒服舒服呢?谁愿意迎着寒冷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学习呢?而我却做到了这一点!这难道不是意志的胜利吗?

**评注:**记得后来黄金涛在一篇作文中再次写到这个令他自豪的“星期天早晨”,我在班上读了他的那篇作文,并号召全班同学都向黄金涛同学学习。

1993 年 11 月 2 日

今天,李老师给我推荐了一篇报告文学《指挥博士陈佐湟》,他让我好好读一读。我当然理解李老师良苦的用心,他是想在我心中再树立一个真正值得我们崇拜的英雄!

一口气读完陈佐湟的事迹,我重新思考“用脑科学”这个问题。是的,正如李老师所说,历史上凡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等,没有一个是“科学用脑”的!他的意思当然不是反对科学用脑,而是针对现在一些人学习极不刻苦却动辄讲“科学用脑”而说的。陈佐湟在美国留学时,一天只睡几个小时,过着“咖啡加闹钟”的苦行僧般的生活, 却一举拿下了该大学空缺了 20 年的音乐指挥博士的学位!再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华罗庚、邓稼先等等杰出人物,哪一个不是在“折磨自己”中走向事业的辉煌?所以,就我们中学生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现在首先还是应该提倡拼命精神,加倍努力,而不管是否“用脑科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味蛮干。在发扬拼搏精神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应该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效率。我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时,效率观念不强,磨磨蹭蹭,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坐在书桌前几个小时,却不见有多大收获。今天, 我决心抓紧时间。晚上,我把一只小闹钟放在桌前,指针走动发出的声音如滴水一般,似乎在催促着我;我握笔的手不由自主地在本子上急速地“跑”过,去追逐时间。这才是抓紧时间,提高效率的感觉!

**评注:**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时一位震撼学生心灵的英雄形象,远远胜过教师一大堆 “苦口婆心”的唠叨。我至今珍藏着 1989 年第 11 期《文汇月刊》,上面刊载的《指挥博士陈佐湟》,是我后来每一届学生的必读教材。

1993 年 12 月 27 日

今天,我意外地听到李老师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一个小牢骚》。这是我最大的殊荣! 原不过是有感而发之言,李老师却表扬我有社会责任感。

不过,细细想来,进入高中,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的确比过去爱思考了,对周围的社会也多了一份关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理想吧!我已经是 16 岁的青年了,不能把自己当小孩了。我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更要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 要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熟起来!

**评注:**黄金涛这篇《一个小牢骚》后来选入了毕业时我给学生们编撰的“班级史册”

《恰同学少年》中,该文全文如下:

校门前的马路,车辆川流不息,路边装满了垃圾的垃圾桶,散发着阵阵腐臭,人人过之无不掩鼻,但唯独他,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污垢浑然一身的乞丐,像一个家庭主妇在菜市场买菜似的,在垃圾中与苍蝇争抢食物。

路边的火锅店,吃客闲吃着生猛海鲜,锅中热气腾腾,香味阵阵袭人,他们无暇去看一眼与卫生不符的肮脏的活物,因为他们既要吃火锅,还要摆龙门阵,实在忙不过来。

如此的一幕,在我眼中不知有多少。以前初见此景,心中也感乞丐可怜,始终没有给他们施舍。偶有过几回,也被朋友取笑,并且知道了有些乞丐是假的,为善者往往上当受骗,于是又为假乞丐的行骗所怒,见到此景也见惯不惊,甚至鄙夷。然而今天所见此景, 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想忘记这不快,可当我路过“小天鹅火锅”店,看见门前停放的大小豪华或公或私的小车时,先前所见的乞丐以及所见所闻的大款官僚们便在我眼前纷纷浮现了出来,像是人人都挤着登场,出演一幕似乎毫无关联的闹剧。

我又有些怕想到他们,因为我无法回答我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国家,有的人极富极乐,有的人却极贫极悲?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差距如此惊人?如果他们都是社会竞争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要付出那么多的代价,为什么有的人要得到那么多,而且还不满足呢?为什么有的富者要行不仁,有的官者要行不义?我想,他们作为社

会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也在于社会。我虽未作调查研究,但我总认为社会的一方得到了额外的东西,另一方也必然付出额外的代价,而伴随这现象而来的便是两极分化。我痛恨这种不公平、不道德的现象,但我不恨人富裕,我希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也恨贫穷,既然都是人,就不该那样活着。但我也确实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现在无力扭转乾坤,但我相信“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残有所助,人人皆劳动,人人皆富裕”的完美的社会主义社会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到那时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说实话,这篇文章不无偏激之词,但它仍然真正打动了我。我为一个 16 岁的中学生可贵的善良与忧思而感动,并以此教育全班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也引导黄金涛把对社会的关注与自己的学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时,我在这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几句: “‘一切都会有的!’是你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但这一天的到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所做的一切,包括你每天的学习!”

1994 年 1 月 5 日

对于“爱情”,像我这样大的孩子,实在难于启齿。偶尔看到电影里、电视里有关爱情的内容,也感到脸红。但我们这个年龄,有时又忍不住要朦朦胧胧地想想这个我们根本无法想清楚的问题。今天,李老师却把这个敏感的话题搬上了讲台。他的《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正式开始了。李老师真诚坦然而又幽默风趣的讲述,让我们听得十分投入。听了之后,又陷入深深的思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熟,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我感谢李老师为我们提前打“预防针”,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当。

**评注:**当时,我之所以要给学生开设这个讲座,是因为我已觉察班上有个别学生在 这个问题上把握不住自己。于是我想,与其被动地去扑“早恋”之火,不如主动地向学生正面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黄金涛的这篇日记和后来班上的风气证明,我的这个做法是明智的,也是有效的。

1994 年 3 月 12 日

语文课上,李老师继续为我们读小说《凤凰琴》。最近一个星期,他每天都利用语文课为我们读这篇感人的小说。

今天念的是小说的尾声。当张英才背上行李即将离开界岭小学时,余校长用嘶哑的嗓子对他说:“今后你不管到了哪里,都别忘记在界岭山上有这样一座界岭小学。”念到这儿,李老师声音哽塞了,他半晌发不出声,转过身去背着我们擦拭眼泪。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我的鼻子也一酸,险些掉下泪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热血在胸膛里沸腾。为了控制泪水,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又分明听到气流在颤动,那是心灵在为之震动!

为了山区的孩子,我真是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想可以捐书,自己有许多现在不用的学习参考资料,都可捐出。当然,我更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良好学习条件。看看他们, 想想自己,净化灵魂,树立志向:发愤学习,考上大学,建功立业!为自己,也为他们, 更为我的国家和民族!

**评注:**我从来不认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可以取代对学生所有的思想教育,那未免把教育看得太简单了;但是,在有些时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确可以起到某种“催化” 作用,使学生思想由量变飞跃到质变。比如,对黄金涛来说,这篇《凤凰琴》就一下点燃了他沉睡的理想火焰。最近,他来看我时,还谈到这篇小说当年对他思想的震撼。

1994 年 4 月 6 日

不知是因为我的纪律比以前大大的好了,还是因为同学们有意想“以毒攻毒”,今天,我荣幸地被班上选为班委纪律委员,专门负责课堂纪律的监督,每天下午把当天课堂违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不管同学们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现在是“有身份”的人了,我就要对得起这几十张选票!正好下午上自习课,我就勇敢地行使了一回“权力”。

刚开始上课时,纪律还不错。可到后来,就有人小声说话了,声音渐渐多了起来。我也渐渐不安起来。嘈杂的教室里只有我的脑子一片寂静,我没有管脑外的声音,只有“管,还是不管”的问号接二连三地打得我头晕。站起来吧,又怕众人看我、笑我,我天生的薄脸皮,从小就怕抛头露面,只恨不得马上用布遮了脸,什么都不管,什么人都不得罪。大喊一声“不要说话了!”则更怕人笑话,无人理会,讨个“假正经”的名声,那可更可怕!但是,周围的说笑声却不停地传来,我感到十分刺耳。如果我就此沉默,当然没有人会笑我“假正经”,但会有更多的人在心里蔑视我:我们白选你当纪律委员了!我终于站了起来,大喝一声:“不要说话了!”令我吃惊的是,我这一声还真管用,周围的声音都平息了,直到下课,教室里都是安安静静的。

这也应该叫“战胜自己”吧?

**评注:**那一周的周记,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写到黄金涛的“大喝一声”,并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动。记得当时我特意把同学们的周记拿给他看,鼓励他继续发扬正气。一学期后,黄金涛继续当选班委,不过他的职务换成了体育委员。于是,在每天我班课间操的队伍中,总有黄金涛巡视时那威风凛凛的身影。只要有谁不认真做操,他便在班上黑板一角记下姓名让其曝光,他还为这个“曝光角”取了一个幽默的名称:“今日病夫”。

1994 年 5 月 1 日

今天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我却“节日”不起来。半期考试,我考得很不理想。虽然我一再告诫自已:“过了的事就不要老去想了!”但心里始终忘不掉。就像病人去了盲肠,却总要在腹部留下一块不大不小的伤疤。我这人好面子,裤裆破了,便赶忙夹紧了双腿,蹩着脚走路,脸上带着让人迷惑的笑,眼睛总盯着别人的脸孔,心里却嘀咕着别人是否见丑了,或是听见线崩的声音了⋯⋯总之心中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

唉,我不知何时能走出失败的怪圈?

**评注:**说实话,黄金涛的自控能力已大大提高,但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转化为自 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很苦恼,在这次考试后,他主动找到我,请求我帮助。我给他提出了“每日 10 问”的要求,即每天晚上睡前问自己 10 个问题: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 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 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时间?我要求黄金涛把这 10 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最后我对他说:“一两天做到

这每日 10 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1994 年 5 月 17 日

出差几天的李老师,今天又回到我们中间来了。他问我们这几天表现怎样,大家自然是异口同声大叫“好得很”。他似乎有点不相信,便走访诸位科任老师,结果大喜。我们当然更是十二万分的自豪!因为我们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纪律。我们都

逐渐在思想上向李老师所说的真实、真诚靠拢。李老师又在班上搞“最近班上最守纪律的同学”的调查,结果,我荣幸地榜上有名!我以此为最大的荣誉,因为我在以前总是爱说小话,屡屡因课堂违纪被老师批评。现在,我可以毫无愧色地对自已说:我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我保持了进步,战胜了自己!

说实话,今天我受到的表扬,比我考试取得了好分数还令我高兴。因为道德的殊荣远比成绩的殊荣更可贵;同样的,道德的沦丧比成绩的下降更可怕!

**评注:**经过我的引导,更通过黄金涛本人的自我教育,他终于彻底改变了上课说小话的缺点。更令我欣慰的是,在改正缺点的过程中,他逐渐成熟起来。在以后的前进道路上,也许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对他纯正的品质,我是可以放心的了。

1994 年 6 月 2 日

也许是因为学习太疲倦,也许是因为我心灵深处的懒惰的根还未彻底铲除,这几天, 我好像又有些松劲了。不行!我这辆耗油量大的破车是该加加油了!于是,我找到李老师, 向他求援。

同往常一样,李老师亲切和蔼地与我谈心。他先听我的诉说,然后帮我一起分析我现在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他特别问我“每日 10 问”坚持得怎样?我说坚持是坚持了,但怎么效果不明显呢?他笑了,说:“我这一副药是中药,不是西药。”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李老师又给我讲了“体坛尖兵”叶乔波的事迹,并给了一篇写这位世界冠军的报告文学。

回想进高中来,李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一些拼搏人生挑战命运的强者的事迹, 在我心中树起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的丰碑:带咖啡壶上课的陈佐湟、背英汉大词典的杨嵩, 今天又是带伤夺冠的叶乔波⋯⋯也和往常一样,我为之冲动,为之热血沸腾!

李老师今天为我加了油,我又升起一种拼搏的欲望:16 岁正是应该拼搏的时候,我还等什么呢?其实,人生时时刻刻都在拼搏。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评注:**给他介绍叶乔波事迹的情形,我现在都还记得。黄金涛当时说他有一种对学 习的厌倦感,很着急,求我帮帮他。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因此一点没有批评他。因为长期紧张的学习,心灵的疲惫是不可避免的,何况他是带着一双信任和渴求的眼睛来的。面对这双眼睛,我们所提供的应该是抚慰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1994 年 6 月 10 日

如果说,前段时间我的“每日 10 问”多少有些完成任务似地被动的话,那么,现在我已逐渐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每天的学习都很有规律。更让我高兴的是,这一良好习惯(其实也是良好的方法)使我的学习明显有了进步。我将继续坚持下去。真感谢李老师!感谢他用看似这么简单的“每日 10 问”,就把我的学习状态纳入了良性循环,更使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不知这是不是李老师的发明,如果是的话,他真应该获诺贝尔奖!

**评注:**真理总是朴素的。教育科学有时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尽可能 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再设法让学生坚持下去以形成习惯。

1994 年 7 月 5 日

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可我在最近的期末考试中却失败了。李老师帮我总结了原因, 是我太看重考试,太急于求成,导致应试心理素质太差。李老师又送了我一句朴素的话:

“把考试当练习,把练习当考试。”他解释说,把考试看淡一些,“不就是一次练习吗?” 丢掉任何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考试时反而可能会发挥得好一些;而对平时的每一道练习,都要当成考场上的试题,一丝不苟,而且要有时间观念。这样,真的到了考场,也就不会紧张了。

我完全理解了李老师这句话的意思,而且我想,只有平时把练习当考试,到时才能把考试当练习。

**评注:**经过两年多的教育,我自认为黄金涛进入了优生的行列,但要让他的学习成 绩稳定下来,还需加强他的学习心理的优化,包括考试心理。

1994 年 9 月 1 日

今天是高三学年的第一天,从今天起,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将在紧张的拼搏中向高考冲刺。说不清是恐慌还是振奋,也许都有一点吧!不管怎样,我对这一年的学习将全力以赴,争取考上重点大学,这是我人生理想的第一个台阶。

第一节下课后,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笑吟吟地送我一本笔记本:“今天是你 17

岁生日吧!我给你写了一首小诗,连同这本笔记本,算是给你的生日礼物!明年 7 月,你

就要参加高考了,衷心祝愿你明年能以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自己 18 岁生日的礼物!” 我非常激动,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不停地说:“谢谢!谢谢李老师!⋯⋯”我心中涌起一阵激动:这是我进高中以来,李老师第三次赠给我生日礼物了!我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喃喃说道:“谢谢!谢谢李老师!”

回到教室,我打开笔记本的扉页,上面是李老师潇洒的行书——

名字也许太普通, 人格永远不会平凡; 生活也许较清贫, 事业永远不会黯淡; 歌声也许会暂停, 旋律永远不会中断; 理想也许还遥远, 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也许⋯⋯

——贺金涛同学 17 岁生日

你的朋友李镇西1994 年 9 月 1 日

我明白李老师诗中的含义,他是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更多在于对理想的追求,而不仅仅在于追求的结果。放心吧,李老师!我会用行动回答您对我的期待的。

**评注:**这首诗是写给黄金涛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后来我又把它作为毕业赠言送 给了全班学生。我想以此告诫我和我所有的学生,理想的追求比追求的理想更重要!在这个日益物质化、实用化的时代,人们急功近利地追求“结果”,却放弃了“过程”中更有意义的价值或者说更有价值的意义!当然,把这首诗写给黄金涛,也算是我对他纯正人格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我对他的一种含蓄的提醒:即使是对高考这样的重大关口,也不妨以平常之心待之,它不过是整个人生长河中一段湍流而已,而决不是最后的港湾。无论成

功或失败,都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一年以后,黄金涛以优异成绩考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临行前,他和学生们来看我,并送给我一张签有学生姓名的尊师卡,我打开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金涛代表全班学生写的一句话:“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