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人们往往说青少年时期可塑性最大,这话强调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无疑是有道理的。一些教师便因此认为,学生是一块泥团,而德育是教师随心所欲的“泥塑”,说什么“学生的内心是一个空荡荡的容器,需要教师注入良好道德、正确思想”,“学生是病人,德育就是治病”。这些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学生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搓揉的泥团,而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根块”。因此,科学的德育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 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参见苏氏《要相信孩子》)。教学上讲究“因材施教”,德育也应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并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这种萌芽。德育“根雕”艺术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摈弃思想教育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乐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解除学生的心病;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