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司马光(公元 1019---1086 年)撰。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 涑水人,故称“涑水先生”,作过天章阁侍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等官职。死后追赠“温国公”,谥“文正”,后代学者也称他为“司马温公”或“司马文正公”。

司马光认为纪传体史书烦冗难读,为了便于封建统治者从历代兴亡中鉴戒得失,决定依《左传》的体例,撰成一部从战国至五代的编年体史书。1066 年,完成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 年)的八卷《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十分欣赏,遂下令开局,由司马光推荐人物,继续编撰。次年,宋神宗为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至元丰七年(1084 年)完成,历时十九年。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凡十六代,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帮助司马迁撰写的有刘"'(古代至两汉)、刘恕(三国至隋)、范祖禹

(唐五代)。都是当时著名的史学专家,他们在分工之后先依据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当等资料编为“从目”,再改为“长编”,最后由司马光删增定稿。

《通鉴》取材宏富,史料翔实。在一定程度上敢于据实直书。全篇叙事详尽,文笔简洁。在感到重大史事的同时,兼述天文、地理、水利、兵制、

赋税财政、官僚机构等方面的记载也嫌简略。在篇后的论赞中,某些议论反映了司马光的保守观点。

《通鉴》一律用一年中的最一个年号纪年。在每卷总述年代的时候,用岁阴、岁阳纪年,使用时要注意检索有关的工具书。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著有《资治通鉴音注》,凡是《通鉴》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训诂、郡县沿革、民族变迁等都加以精详考证,对《通鉴》在文字和史实上的错误也有订正,对书法义例也加以注释,是研究、阅读《通鉴》必不可少的著作。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有标点本刊行,书中将胡注合刻,并将司马光《考异》附于正文之下,还附有章钰《胡刻通鉴正义校宋记》作为注文。标点本共三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