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续表
历史尺名 |
一尺合米数 |
一尺合营造尺数 |
一尺合市尺数 |
---|---|---|---|
宋三司布帛尺 |
0.311 |
0.97+ |
0.933 |
宋铜尺 |
0.314 |
0.98 |
0.942 |
宋浙尺 |
0.2743 |
0.857+ |
0.8229 |
宋淮尺 |
0.37 |
1.16 |
1.11 |
宋大晟乐尺 |
0.3 - |
0.93 |
0.9 |
明嘉靖牙尺 |
0.317 |
1 - |
0.951 |
资料来源: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商务印书馆 1955 年重印第 1 版)。
四、万国鼎对唐尺的推算
尺 名 |
合 米 数 |
合大尺标准长度% |
---|---|---|
唐小尺 |
0.245784 |
|
唐大尺的标准长度 |
0.2949408 |
100.000 |
现存唐尺:红牙尺甲 |
0.2956 |
100.237 |
红牙尺乙 |
0.3040 |
103.086 |
绿牙尺甲 |
0.3040 |
103.086 |
绿牙尺乙 |
0.2945 |
99.863 |
白牙尺甲 |
0.2976 |
100.916 |
白牙尺乙 |
0.2976 |
100.916 |
红牙尺 |
0.3008 |
102.035 |
镂牙尺 |
0.2987 |
101.288 |
牙尺 |
0.3098 |
105.053 |
牙拨镂尺 |
0.3123 |
105.900 |
鎏金雕花铜尺 |
0.3021 |
102.442 |
铜尺 |
0.3091 |
104.814 |
雕花鎏金铜尺 |
0.3142 |
106.545 |
唐墓出土铜尺 |
0.3105 |
105.290 |
唐开元钱尺 |
0.3106 |
105.290 |
日本今尺(沿用唐大尺) |
0.3030 |
102.748 |
**资料来源:**万国鼎《唐尺考》(载《农史研究集刊》第 1 册)。
(乙)中国历代升之容量标准变迁表
朝 代 |
公 元 |
一升合今毫升数 |
一升合今升数 |
---|---|---|---|
前汉 |
前 206 —后 8 |
342.5 |
0.3425 |
新莽(包括更始) 9 — 24 |
198.1 |
0.1981 |
|
后汉 |
25 — 220 |
198.1 |
0.1981 |
魏 |
220 — 265 |
202.3 |
0.2023 |
晋 |
265 — 420 |
202.3 |
0.2023 |
南齐 |
479 — 502 |
297.2 |
0.2972 |
梁、陈 |
502 — 589 |
198.1 |
0.1981 |
北魏、北齐 |
386 — 577 |
396.3 |
0.3963 |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以前) |
557 — 566 |
157.2 |
0.1572 |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以后) |
566 — 581 |
210.5 |
0.2105 |
隋(炀帝大业 3 年以前) |
581 — 606 |
594.4 |
0.5944 |
隋(炀帝大业 3 年以后) |
607 — 618 |
198.1 |
0.1981 |
唐 |
618 — 907 |
594.4 |
0.5944 |
五代 |
907 — 960 |
594.4 |
0.5944 |
宋 |
960 — 1279 |
664.1 |
0.6641 |
元 |
1279 — 1368 |
948.8 |
0.9488 |
明 |
1368 — 1644 |
1,035.5 |
1.0355 |
清 承 洛 |
1644 — 1911 |
1,.35.5 |
1.0355 |
**资料来源:**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
**编者注:**1 升=1 市升。1 毫升=0.001 市升。请参考本附录“附记”(二)。
(丙)中国历代两斤之重量标准变迁表
朝 代 |
公 元 |
一两合克 数 |
一斤合克 数 |
一斤合市斤 数 |
---|---|---|---|---|
前汉 |
前 206 —后 8 |
16.14 |
258.24 |
0.5165 |
新莽(包括更始) |
9 — 24 |
13.92 |
222.73 |
0.4455 |
后汉 |
25 — 220 |
13.92 |
222.73 |
0.4455 |
魏 |
220 — 265 |
13.92 |
222.73 |
0.4455 |
晋 |
265 — 420 |
13.92 |
222.73 |
0.4455 |
南齐 |
479 — 502 |
20.88 |
34.10 |
0.6682 |
梁、陈 |
502 — 589 |
13.92 |
222.73 |
0.4455 |
北魏 |
386 — 534 |
13.92 |
222.73 |
0.4455 |
东魏、北齐 |
534 — 577 |
27.84 |
445.46 |
0.8909 |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以后) |
566 — 581 |
15.66 |
250.56 |
0.5011 |
隋(炀帝大业 3 年以前) |
581 — 606 |
41.76 |
668.19 |
1.3364 |
隋(炀帝大业 3 年以后) |
607 — 618 |
13.92 |
222.73 |
0.4455 |
唐 |
618 — 907 |
37.3. |
596.82 |
1.1936 |
五代 |
907 — 960 |
37.30 |
596.82 |
1.1936 |
宋 |
960 — 1279 |
37.30 |
596.82 |
1.1936 |
元 |
1279 — 1368 |
37.30 |
596.82 |
1.1936 |
明 |
1368 — 1644 |
37.30 |
596.82 |
1.1936 |
清 |
1644 — 1911 |
37.30 |
596.82 |
1.1936 |
**资料来源:**同上表。
**编者注:**1 市斤=1/2 公斤=500 克
(丁)中国步和亩的进位变迁表
朝 代 |
公 元 |
一步合尺数 |
一亩合平方步数 |
一亩合平方尺数 |
---|---|---|---|---|
周以前 |
前 223 年以前 |
6 |
100 |
3,600 |
秦至隋 |
前 350 — 618 |
6 |
240 |
8,640 |
唐至清 |
618 — 1911 |
5 |
240 |
6,000 |
资料来源:同上表,请参考本附录“附记”(二)。附记
(一)《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 2 册载万国鼎先生的《秦汉度量衡亩考》一文,对于近代诸家有关古代度量衡的考订,详尽地加以比较研究。最后, 在该文第 10 节考定秦汉度量衡亩合今制的折合率如下(其中市斤、市两,原
文按 1 市斤合 16 市两折算,今改按十进制折算):
晚周及秦汉 1 尺=0.231 米
=0.693 市尺
秦汉 1 升=199.7 毫升
=0.1997 市升
秦汉 1 两约重 15 克,约等于 0.3 市两
1 斤约重 240 克,约等于 0.48 市斤或 4.8 市两晚周亩及汉初“东亩”1 亩=0.28815 市亩
秦亩及汉武帝以后 1 亩=0.69156 市亩
万先生对于本附录引用到的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一书所作的历代度量衡的折合率,认为“颇有错误”。对于吴承洛氏所考定的汉以前尺的长度的批评意见,见该文第 4 节(页 146—149),对于吴氏所考定的秦汉升的容积及两的重量的批评意见,则分别见该文第 5 节(页 150)及第 6 节(页 153),请读者自行参看,这里不赘引。
又:万先生一文中录有日本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二氏的日译《齐民要术》上册页 339 所列的折合率,今转引于下,并供参考:
汉尺 1 尺=今日本 0.72 尺=0.654552 市尺
1 亩=今日本 4.14 亩=0.616032 市亩
1 升=今日本 0.93 合=0.1677627 市升
1 斤=今日本 47.4 两=3.555 市两=0.3555 市斤
1 两=11.103 克
(二)《农史研究集刊》第 1 册载王达《试评“中国度量衡史”中秦汉
度量衡亩制之考证》一文,其第 3 节论述“吴承洛考定的错误及其原因”, 附有数表,兹引录于下,以供参考:
-
关于后汉以前的尺度
-
关于后汉以前的量值
时 代 |
单 位 |
吴氏所考折合率 (合市升) |
正确折合率 (合市升) |
相 差 |
|
---|---|---|---|---|---|
绝对值 |
% | ||||
秦 |
1 升 |
0.3425 |
0.2 |
+0.1425 |
+71.3 |
前汉 |
1 升 |
0.3425 |
0.2 |
+0.1425 |
+71.3 |
新莽 |
1 升 |
0.1981 |
0.2 |
- 0.0019 |
- 0.95 |
后汉 |
1 升 |
0.1981 |
0.2 |
- 0.0019 |
- 0.95 |
- 关于后汉以前的亩积
时代 |
按吴氏考定的诸数值计算 |
正确的计准 |
|||||||||||
---|---|---|---|---|---|---|---|---|---|---|---|---|---|
每亩 |
每步 |
当时亩 |
尺度折 |
折合成 |
每亩 |
每步 |
当 时 |
尺 |
度 |
折合成 |
|||
步数 |
尺数 |
积 (方 |
合率 |
市 |
亩 |
步数 |
尺数 |
亩 积 |
折 |
合 |
市 |
亩 |
|
尺) |
(亩) |
( 方 |
率 |
(亩) |
|||||||||
尺) |
|||||||||||||
周 |
100 |
6 |
3,600 |
0.5973 |
0.2141 |
100 |
6 |
3,600 |
0.693 |
0.2882 |
|||
秦 |
240 |
6 |
8,640 |
0.8295 |
0.9903 |
240 |
6 |
8,640 |
0.693 |
0.6916 |
|||
前 |
汉 |
240 |
6 |
8,640 |
0.8295 |
0.9908 |
240 |
6 |
3,600 |
0.693 |
0.2882 |
||
初(武 |
|||||||||||||
帝前) |
|||||||||||||
前汉 |
240 |
6 |
8,640 |
0.8295 |
0.9908 |
240 |
6 |
8,640 |
0.693 |
0.6916 |
|||
新莽 |
240 |
6 |
8,640 |
0.6912 |
0.6876 |
240 |
6 |
8,640 |
0.693 |
0.6916 |
|||
后汉 |
240 |
6 |
8,640 |
0.6912 |
0.6876 |
240 |
6 |
8,640 |
0.693 |
0.6916 |
*指“东亩”。
(采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