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历史地图绘制简史
历史是一门时间性很强的学问,也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问。任何史事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发展、结束的。因此,要学习、研究历史, 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树立空间概念的最方便的办法是利用历史地图。今将中国编制历史地图的历史情况做简要介绍。
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历史由来已久。夏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
《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禹贡》大约是战国时期写成的,可是这样一个地理概念可能由来已久了。夏朝时期,商部落也在发展,已有其地理概念。如《诗·商颂长发》曰: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而《殷武》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这是反映商后期的疆域概念。《山海经》一书内容的产生时间,可能比《禹贡》更早,成书时间大约亦在战国时期。书中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了远古历史、地理、民族、道里、物产等情况。但以上文献均未记载有关地图的情况。只有《尚书·洛诰》中有明确的关于地图的记载。谓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控制东方,欲营建东都雒邑,“伻来以图及献卜。”就是遣使所绘地图及所卜吉兆来告成王。这幅地图是地区图或城市规划图。又《周礼·地官·大司徒》曰:“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郑玄注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多有地图。秦统一中国以后,绘有全国地图,刘邦灭秦,萧何入咸阳,尽收这些地图藏于后来长安的石渠阁。当时行军作战,都用地图。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时,刘秀在河北夺得一些地盘,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这当是全国地图。西晋裴秀绘制的《地形方丈图》也是全国地图,以一寸为百里的比例绘成,比较科学实用。
隋朝以前,印刷术没有发明,地图绘在绢或纸上,不利于久存。因之没有留传下来。可是在七十年代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发掘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两幅属于西汉初年绘制的帛书地图,即《地形图》和《驻军图》,所绘范围为长沙国南部,为今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相连的很大地区。此一发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地图是伪齐阜昌七年(公元 1137 年)刻于石碑上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图中提到宋太祖的“建隆”、“乾德”和仁宗的“宝元”等年号,称契丹为大辽,但没有提到女真建国号称金(1115 年)之前。此碑今存陕西西安碑林中。稍后于此的传世地图是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17 年)刻的《地理图》。一般认为是黄裳于淳熙十六、七年间(1189—1190) 制作的。还有一幅《平江图》,是苏州地区的平面图。这些图都是刻于石碑上,今存于苏州城内孔庙中。明、清时期绘制的地图更精细一些,保留下来的也较多。明罗洪先的《广舆图》、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都有刻本保存下来。清《康熙内府舆图》是根据实地测量的大量资料绘制的,是我国绘制全国性地图的一大进步。此外,清朝还有《乾隆内府舆图》、《大清一统舆图》等。古代的地图都是当代图,但对我们今天来说,又都是历史地图。如保存下来,对于研究该朝代的历史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古代的学者也注意编绘历史地图。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就是一部疆沿革历史地图集,以二寸为千里,共为十八幅。这是文献明确记载的较
早的绘制历史地图之事。北宋税安礼绘制《历史地理指掌图》,自帝喾至宋, 绘图四十四幅。原本已佚,今有明刻本留传。清朝末年,杨守敬等编绘的《历代舆地图》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地图,首图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以后即为自春秋至明朝历代政区和山、川形势,共四十四组,分为三十四册。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此图比过去的历史地图详细精确,号称“杨图”。对研究古代历史很有帮助。民国时期, 我国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先生等曾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编绘中国古代地图。虽有一些成果,但限于条件,成就不很大。当时多用外国学者编绘的东洋历史地图,这些地图都较简单,严密精确度也较差。大量而科学地研究编绘中国历史地图是解放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