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葫芦文化

葫芦,又名蒲芦、壶芦、匏瓜、肩蒲、瓠瓜、瓠芦。从这么多别称来看, 它必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定地位和意义。葫芦的种类相当多,有的形状像重叠的两个圆球,有的只有一个大而圆扁的球形。大致上我们印像中的典型葫芦是两球式的造型,是中国的绘画和雕塑中那挂在老翁拐杖上的“注朋商标”。

中国人栽种葫芦最早的自然目的是食用,在葫芦瓜鲜嫩的时候,摘下来可以煮成瓠瓜汤,也可以清炒,是非常清淡可口的小莱。葫芦叶还可以做成瓠叶羹,宋代《枫窗小牍》中记载这道菜在当时是名菜。

在秋天葫芦果实熟透之后,在枝上自然干老后摘下,剖开就成了可以盛放东西或用来装水的水瓢。古人喜欢剖开葫芦做酒器叫“瓢勺”,用葫芦制成的酒器叫“瓠蠡”。苏东坡有名的《赤壁赋》有“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匏还可以做成笙竽一类的乐器,所以“匏”是古代八音之一。古时山东有座山形如瓠,因而取名“瓠山”。在中国佛教道教的故事中,不论是南极仙翁或者是李铁拐,奇僧神仙都一律随身携带着葫芦瓶儿。连神奇小说《西游记》都把葫芦瓶当成装人的宝器。

葫芦本来就是一种优美的果实。汉高祖刘邦的属下张苍犯了法要被斩

首,当他在刑场上解下衣服,伏在刑具上等着斩首时,王陵看见他身材高大, “肥白如瓠”,爱惜他是一介“美士”,乃请求刘邦赦免他,刘邦得天下后, 张苍官做到宰相,竟活了 100 岁。

葫芦中的子洁白整齐,古人称做“瓠犀”或“瓠栖”,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诗经·卫风·硕人》:“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正是中国古典美人的典型。《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里孔子用来比喻自己怀才不被重用。类似的葫芦典故可以说不胜枚举。

葫芦的形状不但优美,而且线条柔和圆润,两个圆球串连起来代表融通的精神,可以和人的精神相契合,所以中国人喜欢随身携带葫芦,葫芦可以说是东方造形美的极致。

葫芦的形象到了讲究生活品质的现代,时常成为装饰品,有时干葫芦经

过加工成为艺术品,有时利用葫芦的造型,用玉石或玛瑙雕镂出栩栩如生的葫芦状。

中国人利用葫芦做为盛水,装酒的器物,也是它当成吉祥的象征,因为中国人喜欢以同音字来暗示特定的观念,葫芦的可喜可爱,不仅在于它的造型优美,还在于“葫芦”两字的发音和“福禄”两字相近,葫芦理所当然是吉祥的象征,这道理和中国的建筑雕饰或绘画中,借蝙蝠以表示福气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