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最早的文字,系 3500 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有了文字,刻写绘制出来载体就在了书,即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古书《易·系辞上》记载了“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由此可见古书是有图有文的,但是“图书”二字并没有合在一起用。“图书”二字的合用,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据该篇记载,萧何曾“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自甲骨文产生后,先后便出现了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石头的、竹(南方)木(北方)简的书,缣帛的书,等等。图书产生了,图书馆也随之创建。图书与图书馆是分不开的。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在殷商时代已开始萌牙,殷人已经能将甲骨文按“三

册”、“祝册”分类方法加以保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著书很多, 就在藏书的地方。据《史记》记载,周朝已有了“藏室”,就是正式的藏书机构,并且配备了“守藏室之史”,即柱下史。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曾任过此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阿房宫设立了宫廷图书馆,聚全国之书,并设御史,负责掌管。但是,秦朝“焚书坑儒”,图书也自然受到摧残。西汉初年,“广开献书”之路,注重搜集,官家藏书逐渐增多。汉高祖刘邦令萧何搜集秦朝官方所藏图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图书馆,即石渠阁。后来又建立了天碌阁,搜集各地文献图书。汉武帝时,宫廷内外,都设有藏书处所,并拟定了藏书规则。

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但是,图书的搜集、整理仍在向前推进。魏秘书郎郑默曾对皇家藏书进行了校定、整理,编出了《中经》(国家藏书目录), 开创了图书分类上的“四分法”。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造《四部目录》, 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一直沿用 1000 多年。

隋唐五代,经济、文化有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图书馆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隋朝皇帝下诏访求遗书,建东部观文殿,积累

了丰富的文献图书。唐代经济文化发达。图书出版量大大增加,拥有藏书丰富的弘文馆、崇文馆,秘书监魏征等人校正整理图书,修成《隋书·经籍志》, 记载了我国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图书事业发展情况。

宋元明清,图书出版量不断增加,陆续出现了一些大型图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图书馆有沿自五代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馆, 连同宫廷藏书的“秘阁”,总称四馆。其中汇含前三馆扩充改建的崇文馆, 著名文家欧阳修曾两次任“馆阁校勘”,并参与编辑大型书目《崇文总目》。元代的崇文院是有名的图书馆,设有书监。明代皇家图书馆有文渊阁,皇史 我国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 图1 及内阁等处。清代在内阁翰林院、国子监、皇史我国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 图2 等处都有收藏文献古籍的图书馆。乾隆皇帝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下旨收罗来的全国图书,堆积如山,不计其数。仅编入在《四库全书》中的书籍就达 3461 种,7.9 万多卷。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编成以后,还在北京及各地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分地珍藏。

清代图书馆还有个新的气象是,不仅官办的图书馆事业很兴旺,而且社学和私人藏书也非常盛行。据记载,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就有近 500 人。清末维新变法运动以后,一些学堂、校馆、书局先后设立藏书室、传播

新思想。1904 年浙江徐树兰仿西方图书馆章程,开办了向社会开放的古越藏书楼。就在这一年,我国第一所正式公共图书馆,即湖北省图书馆诞生了, 正式用了“图书馆”的名字。1910 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并正式成立京师图书馆——现今的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近代图书馆有了较大发展。许多省、市、县建立了公共图书馆,私立和专业的图书馆也相继诞生。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 1936 年,全国有据可查的图书馆就有 5196 年,藏书量达 2600 多万册, 这是我国解放前图书馆的“黄金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省、市先后建立图书馆,其名称统一叫“图书馆”。“图书馆”事业空前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全面、迅速的发展阶段。仅以全国的高教系统为例,近 10

年来图书馆(库)建筑面积即达 300 万平方米,藏书 3 亿多册,比解放前藏

书最多的 1936 年的全国总和还多十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