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国外科学界的应用

《周易》堪称中国文化学术的精华,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重视。它以辩证的阴阳学说,从自然现象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去解释说明问题,讲究和谐。

按照《同易》原理,由于阳气和阴气激烈变化旋转,宇宙(太极)从混沌(无极)状态中开辟出来,构成万物起源的太极图。太极图是一个奇妙无穷的图案。古人认为旋转状态是初生和有活力的象征,阳与阴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两种物质。

最早向欧洲介绍中国阴阳学说的,有一位是波兰学者米海尔·博埃姆。1643 年他来到中国,著《中国医学》,第一次向欧洲人说明导致疾病的阴阳失调与脉象间的关系。哥本哈根学派首领、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将阴阳学说应用于量子力学的研究,提出了互补原理,把微观粒了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统一起来。为了纪念中国古典思想对他的启发,他把太极图刻在瑞典皇帝授给他的奖章上,并作为本学派的会微和他家族的族徽。

《周易》的原理表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实际起源于文字发明前的结绳记事。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二进制数字符号的组 合。17 世纪著名哲学家、微积分发明人之一莱布尼兹,从中国阴阳八卦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二进制,成为现代电子计算机语言的理论根源。

1940 年,一位留法的中国人,运用《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八卦组合原理与天文学的数据印证,通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星预测》这篇论文,向全世界宣布:太阳系存在着第十颗行星,这位学者就是出生在四川简阳的刘子华。40 余年后的 1981 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科学家弗德恩博士才作出同样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