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 7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为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
(p· J· BacKley )、卡森(M ·casson )首先提出来。后来由拉格曼
(A·M·Rugman),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当前解释直接投资比较流行的跨国公司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上升,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行销知识等“中问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如果将这种“中间产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形成的内部市场中,实行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替代原来的外部市场组织交易,就可能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不完全性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使跨国公司取得最佳利润。
内部化理论有三个假设条件:(1)企业的外部市场是不完全的;(2) 存在一种把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市场加以内部化的动力;(3)市场的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跨国公司。
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1 )在寡占的情况下,买卖双方比较集中,很难进行议价交易; (2)不存在期货市场时,买卖双方难以签订期限长短不同的期货合同;(3)不存在可供中间产品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实行差别定价的市场;(4)中间产品的价格缺乏可比性,交易双方难以定价成交。所谓“中间产品”,除了包括用以制造其他成品的半制成品外,还有研究开发、行销技巧、管理才能及人才培训等;(5)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实际用于产销,所需时间较长,而新技术的应用又有赖于差别定价。因此,企业对新技术的转让适于采用内部转移定价的方法。
决定市场内部化有四组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产业特定因素与产品性质有关,也与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2)区域因素。指有关国家的、地理的和社会的特点有关。如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
- 国别因素。指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4)企业因素。指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
在四组因素中产业特点因素和企业因素是关键因素,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因素。因为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不完全,供需难以协调,便会出现市场内部化。内部化理论认为:如果产业部门存在多阶段生产特点,企业就容易产生“跨地区化”,甚至“跨国化”。这是由于在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的刚烈变化,为了克服“中间产品”、期货市场的“不完全性”,就会出现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能产生巨大的收益:(1)有助于公司的企业之间供需协调, 增加生产计划和控制能力;(2)能根据整个公司的总体利益,对“中间产品”、 “知识产品”进行较准确的区别性的定价;(3)消除存在双边垄断时,交易条件不稳定,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市场内部化可以长期约束双万,或者作出永久性安排,卖方与买方在所有权上合二为一,克服外部市场经常出现的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不稳定局面;(4)能排除来自政府的外来干预,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整带来的损失,缓解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5) 利用内部调拨价格,减少税收,有效配置公司内部资源。
技术知识市场内部化得益成为巨大。因为基本知识是一种垄断产品,内部市场可满足其区别性定价要求;资本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地理分布高度集中的原料、保存期较短的农牧产品,也具有市场内部化的优越性。
但是,市场内部化电带来附加成本,如多种货币会计工作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增加,管理费用增加;通讯交流成本增加;内部化把一个完整市场分割成若干独立较小内部市场,对企业取得最优规模经济效益有一定限制作用;生产地点分布在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环境差异,地理上的距离也会增加这方面的成本。因此,只有当内部化过程产生纯收益时,也就是内部化产生的收益超过内部化导致的附加成本,内部化才会发生。
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1.对“市场不完全”采取的对策
在外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实行内部市场,因为内部市场并无任何优势,正由于外部市场不完全,所以内部贸易才经常发生在市场集中程度高(寡头垄断)的行业或部门,通过内部市场进行公司内贸易,可稳定地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使外来公司难以进入内部市场参加竞争, 同时,通过内部市场的交易可加强企业的对外扩张能力,可以避开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保护主义的干扰,有效地对付各种贸易壁垒。
- 避免技术优势的散失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很大程度是靠技术上占有优势,技术是跨国公司的重要资源。如果技术产品和中间产品投入在外部市场交易,就很容易被竞争者所摹仿,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被扩散,从而丧失优势,蒙受损失。同时, 技术产品很难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定价,如在技术产品成本中,必须计入过去试验过程中的研究与发展费用,如果在内部化市场就可以差别性定价法转让新技术和新产品,就可以独占技术开发带来的利益。
- 保证中间产品的投入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在质量、性能和规格上都有特殊的要求,要从外部市场获得这类中间产品的投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保证中间产品的投入,就要把这类产品纳入整个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使这类产品在内部市场进行交易,就可能消除价格的波动,供给量难以均衡等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上的优势,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在最终产品的销售上,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市场,把它的优势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设立销售子公司,扩大销售,搞好售后服务,以占领世界市场。
- 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跨国公司实行一体化大规模生产,必然存在尚未充分开发的能力,这些潜在能力的充分利用,只有在公司内部进行,通过内部贸易机制,充分发挥公司整个生产和流通体系的效能,取得规模经济利益。
- 运用调拨价格取得高额利润
由于各国税制的差异及外汇管制,跨国公司利用内部调拨价格作为一种润滑剂,使封闭的公司内部市场得以正常进行。通过这种价格体系的内部贸易,隐蔽地取得高额利润。调拨价格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商品交易,任何公司内部关系都可通过一个特定的价格表示出来,调拨价格使用范围越广,公司的内部业务越大,利润就越多。跨国公司通过调拨价格的内部交易,向母公司转移了子公司在当地所得的利润,从而剥夺东道
国的利益。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根据,在这三种方式中,对外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对外直接投资可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其技术优势,维持技术垄断,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出口方式由于关税壁垒等的存在而不宜采取。许可证安排则使公司面临技术扩散的风险,仅在公司所掌握的技术进入技术周期的最后阶段,许可证方式才可行。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是各种跨国公司理论中较为成熟的一种一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