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是 70 年代中期由日本的小岛清教授提出的。他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详细分析与比较了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提出了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彼称为“小岛清模型”,他的理论对美英学者产生很大影响。
小岛清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不仅包括已趋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还包括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就尾说,本国所有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顺序向国外转移。
小岛清认为:(1)两国的劳动与经营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它们在两种商品的密集程度也将有差异,结果将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2)国际贸易既受比较成本,又受比较利润率的支配,日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受比较利润率支配的。因此,可以根据比较成本或比较利润率来对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3)与日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把经营资源作为特殊生产要素,作为一种垄断优势。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的特点是,(1)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以对自然资源开发与进口、生产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力密集行业为中心。这些行业在日本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投资按照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2)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辅的,直接投资扩大了贸易,称为顺贸易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替代的,不利于贸易的扩大,称为反贸易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
小岛清理论认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符合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的原则,日本的资源开发型投资占有相当比重,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则属贸易创造型,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取代国内同类产品的出口,反而开避了新的市场,并带动与此产品相关联的同系列产品的出口,从而将投资与贸易两者结合起来。日本是后起的工业国,许多投资企业与西方老牌跨国公司相比,在技术水平不具绝对垄断优势,日本的投资,一般都是在日本国内生产已失去比较优势的部门,把生产基地迁移到国外的企业,到比较优势更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建立新的出口基地,而在日本国内,可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不仅促进了东道国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本国及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双方都产生有利影响。
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违反了比较利益的原则,建立在贸易替代型结构上,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投资主体多为具有优势的寡头垄断公司, 主要流向西欧等发达国家。所转移的大部是高级技术,一般采取独贤形式。根据国际分工的原则,美国本应将这类产业部门的生产某地设在国内,但由于这些企业竞想到国外投资设厂,把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结果减少了本国同类产品的出口量。由于技术在国外扩散和转移,这就可能缩小本国与其它同家的比较优势的差距,甚至丧失原有的优势,造成更多的竞争对手, 出口被外国生产者所取代,原来本国的出口贸易大为减少。巨额的贸易顺差逐渐减少,长此下去就导致国际收支失衡,贸易条件恶化,产业结构难以通过对外投资转移产业而调整。由于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同贸易伙伴的摩擦,因此美同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后果是严重的。
小岛清理论从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原则出发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促进直接投资双方比较优势的发展,以扩大两国的贸易,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那么小岛清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从日本和美国两种类型投资看,日本型属于发达国家时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的投资,而美国型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的投资,实际上是由战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差异及比较优势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对外直接投资各有不同特点,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70 年代撞期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了与美国型直接投资“趋同”趋势,小岛清理论只是反映了日本战后一个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