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
一、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垄断和控制
跨国公司通过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到八十年代初期已经控制了世界的40%工业生产,60%的对外贸易,以及 80%的新技术研究和国际应用。跨国公司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已之主导地位,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的最主要的直接经营者,有力地促进和控制了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后国际贸易的结构,流向及市场构成。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向外扩张密不可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扩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深化之间存在动态相应关系。跨国公司的全面扩展,扩大了国际贸易商品范围,引起了国际贸易流量增加。跨国公司实行国际生产专业化策略,使国际贸易中很大部分份额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使国际市场发生了部分质变,从原先的自由竞争状态变成更加集中和垄断状态,使国际贸易的方式也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与投资、生产相结合的贸易方式,如许可证技术转让、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加工装配、国际分包合同等贸易方式。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控制,可从美国跨国公司来看,1970 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与美国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有关的出口就占了 24%,同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 69%。美国子公司出口之加拿大出口的 42%,占美国的 17%,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27%,可见仅美国一国的跨国公司对美国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就有如此大的控制。跨国公司还把这种控制渗透到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环节,如在海外设立销售机构、银行、保险和运输公司、商品交易所等服务性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贸易的控制。
从产品部门来看,跨国公司在许多重要制成品和原料贸易中占显赫地位。如英美资本的七家石油大公司曾操纵着中东的石油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发展很快的汽车贸易几乎完全为大跨国公司所控制,跨国公司在高技术部门的控制力量更强,范围更广。世界技术贸易的最主要最先进的部分实际上都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转让。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垄断和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手段:(1)对贸易条件的控制。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充当最大买主和卖主,并控制和部分控制着国际市场价格。(2)通过限制性商业作法达到控制目的。如在公司内部实行各种限制性的规定,或者在各公司之间就生产、销售和价格达成某种协议。限制性商业作法内容广泛,如规定生产设备、原材料购买来源;规定对外的购买价格和对内的调拨价格;规定商品的生产种类和数量;规定商品的出口量和价格;规定商品的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等。
- 通过内部调拨价格使有关子公司能够降低成本,加强竞争能力,击败竞争对手,扩大销售,取得市场垄断地位。
战后跨国公司空前规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二、跨国公司的外部贸易与内部贸易
(一)跨国公司的外部贸易
国际分工决定国际交换,什么形式的国际分工就会产生什么样形式的国
际交换。战后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类型和形式,改变了过去的基本是公司之间的传统国际贸易的内容。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不仅促进了公司之间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促进了公司内部国际贸易的发展。
所谓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外部国际贸易,又称外部贸易, 也就是跨国公司在外部市场的迸出口,由于对跨国公司这方面的资料不足, 只能从已有资料中估算。从 80 年代初,美、日跨国公司工业行业的外部贸易占其整个国际贸易的比例。出口分别为 67%、76.3%;进口分别为 59.2%、72.3%,表明跨国公司的外部国际贸易无论是出口或进口都占有相当大比例,而且出口比例大于进口。
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是跨国公司外部贸易与内部贸易之和。据关贸总协定的估计,80 年代初,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 80%,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之世界贸易 30.4%,说明跨国公司的外部贸易的比重大大超过内部贸易。
(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所谓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贸易,又称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跨国界的贸易关系,是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等的国际间流动。
对公司内部贸易范围的确定目前尚有争议。有的认为跨国公司母国通过管理、生产技术和销售协定控制着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双方具有长期的‘主顾关系’,两者之间进行的交易。也应该看作是公司内部贸易。有的认为应该以母公司与其拥有多数股权的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来确定,但母公司在子公司的股权是变动的,所以也难以确定。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母公司与其拥有全部股权或拥有 50%以上股权的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属于公司部贸易。
-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在流通领域的一个层面。是国际分工和企业生产国际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跨国公司组织内部之间进行的交易,虽然跨越了国界,但交易行为的主体实际上是同一所有者, 它们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尽管公司内部贸易仍然小于公司外部贸易。但导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变化,而这种在封闭市场内进行的跨国界贸易,对当代国际贸易有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跨国公司不愿将内部贸易数据公布于众,难以获得确切的资料,据美国学者邓宁估算,70 年代末,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大约之三分之一。据美、英、日三国的统计,这些国家的 3/4 以上的贸易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其中 1/3 以上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进行的。80 年代初。美国 70%的出口和 50%的进口是由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的。其中 30%的出口和 40%的进口是跨国公司内部成交的。英国的 80%的出口由跨国公司进行,其中英国本国的跨国公司占 50%,外国设在英国的跨国公司占 30%。日本的 1/4 到 1/3 的国际贸易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成交的。
据统计,1980 年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约 80%是在跨国公司的控制下进行,许多商品的世界贸易仅被少数几家大跨国公司所控制,五大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谷物的加工和销售;三大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香蕉贸易,四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可可贸易的 60%到 80%。
在发展中国家,公司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进出口贸易中也占十分重要地
位。在巴西,70 年代初公司内部贸易之在巴西的美国跨国公司进、出口的比例分别为 50%和 73%。70 年代中期,设在阿根廷、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的联邦德国的跨国公司 60%的出口是售给母公司的。
如果从进出口内部化率来看,即公司内部进出口之一国的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美国的内部化率,出口方面,1977 年、1982 年和 1985 年,三年分别为 29.3%、23%、31%;进口方面这三年分别为 42.2%、38.4%、401%, 日本在 1980 年和 1983 年,出口内部化率这两年分别为 25.8%和 31.8%,进口内部化率分别为 42.1%和 30.3%,如果考虑统计上对股权比例限制和其隐蔽形式的内部交易,实际上内部贸易的比例可能还要高,以上资料完全说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在世界贸易和一些国家对外贸易中占居不可忽视的地位。
-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结构
公司内部贸易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在国际贸易中已占据的比重,还表现在结构特征上。
-
部门结构。公司内贸易一般来说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例较高。因为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主要利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销售技术上的优势在当地取得地位。这种优势的获得需要花费巨大研究与发展费用。为了保持技术的独占性与垄断性,防止技术被摹仿或被盗用,为了补偿高额的研究与发展成本,跨国公司大都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公司内部交易方式转移技术产品。西方学者经过抽样调查发现,研究密集程度与公司内贸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产品研究密集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出口额中的公司内部贸易方式所之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而研究密集度最低的公司,其比例只占五分之一。
-
产品结构。公司内部贸易的产品主要结构是待售的最终产品和有待于加工或组装的中间产品,其主流是最终产品。据统计,1977 年美国制造业公司内部出口贸易中,最终产品占 63.1%,中间产品占 34.l%,资料表明产品的内部化率随其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内部化率与产品的加工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制成品内部化率一般要高于初级产品的内部化率,主要是初级产品流动通常是一次到位,而半制成品在转换为制成品前可能还要经过多道工序,可能在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多次流动。
最终产品的内部化率较高,一是实行全球生产国际化的结果,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生产要素的优势,按全球战略在世界各地安排最佳的产品生产点。一些发达国家鼓励本国公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组装业务,然后将部分最终产品返销母国。二是关税贸易壁垒的存在也使最终产品内部化率提高,将一些最终产品的出口内部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绕过贸易壁垒。三是最终产品出口内部化,可由自己的国外销售机构,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有利市场信息反馈及产品的调整和改进,扩大国外市场。
- 地区结构。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其对外贸易的内部化率亦愈高。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内部化率(主要是最终产品和半制成品) 高于发展中国家,其次表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内部化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平均内部化率。以上这些地区结构特征,基本上与国际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相吻合。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地区分布特点决定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地区特征,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集中的地区,公司
内部贸易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渠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1)母公司向其分布在国外的各子公司出口,主要出口的是关键设备,用于组装的零部件、以及技术专利和专门服务。(2)国外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口,主要是向母公司提供廉价的原料、半成品或用于返销的制成品。(3)国外各子公司之间的进出口, 主要是相互提供原料,半成品或用于当地销售的制成品。
-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点
公司内部贸易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的方式,是它们有效地利用各地资源和机会,获得最大经营效益的手段。公司内部贸易是在同一公司内部的不同单位进竹的,是公司自身内部商品的调拨转移,所以在交易方式上和动机上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国际贸易的特点:(1)公司内部贸易的利益原则和获利动机,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往往是以综合交易为基础。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把国际贸易市场通过自己的跨国组织机构内部化,这种内部化了的市场克服了国别限制所造成的障碍,为公司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资金运筹调拨、技术的转移及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公司内部贸易的交易机制是转移价格。这种内部的不同经营单位之间完成交易的内部结算价格,不以交易双方的“互利”为条件,也不受外部市场价格影响, 而是以达到一系列目的,取得整个公司的最大利润为基础,因此,它不仅是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也是发挥内部贸易经营优势,增强公司竞争能力的手段。(3)公司内部贸易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内容,它所创造的是一个内部一体化的市场,在这个内部一体化市场中,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国别市场界限在很大程度消失,传统的“自由市场”缩小,“封闭的市场”日益扩大,这是一种真正的国际一体化市场。(4)跨国公司的内部一体化市场并不是完全封闭的。通过商品的内部流转和外向扩散,在公司母国和子公司所在国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机制,与当地经济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在原料、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等方面都与所在国有着密切联系。(5)在公司内部贸易条件下,主权国往往缺乏对各种经济发展变动及影响的制约权,起支配作用的是跨国公司。
-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的动因
战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的动因,实质上就是市场内部化在国际间发展的动因,其根本动因是:减少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经营不确定的风险。
资本主义完全受自发市场力量控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给跨国公司带夹经营不确定风险。诸如:①投入的数量供应不确定;②投入供应质量不确定;③不同生产工序或零部件生产,各个独立生产单位相互协调的困难。(2)降低交易成本。(3)增强公司在国际中场上的垄断地位。
- 适应知识产品生产的需要。(5)转移价格机制的刺激。
以上这些经营不确定的风险等等,归纳起来都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的表现,因此,外部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因。正是外部市场不完全才使得跨国公司在许多场合实行市场内部化。为此,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便分为外部贸易和内部贸易,尽管这二部分贸易难以截然分开,然而二部分贸易长期并存将是必然的。因为跨国公司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中间投入物的市场全部内部化,更何况最终产品毕竟要在外部市场上最后实现价值。同时克服市场不完全的方法并不限于内部化这一手段。例如外部市场的
长期合同、各种非股权安排等,不过这些手段所需付出的代价和得益在各产品、各国之间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