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早在第一次疏京大战前,列宁即提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特征。由于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垄断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企业拥有大量资本,在国内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这就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把过剩资本投向国外,是国为在国外投资所得到的利润率要比在国内投资更为丰厚。尽管第二次大战后情况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起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但是相对过剩资本仍然客观存在。大量事实证明,相对资本过剩仍然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列宁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资本输出的根据,不可能复盖战后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资本输出并不总是投向落后国家和地区;发达国简之间相互投资的比重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战后也开始输出资本。我们在研究当前资本输出时,既不能株守列宁当时所用的概念,也不能对新的现象为好解释,就怀疑列宁当时理论的正确性,应当按照新的情况,将列宁的理论加以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引起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推出了许多观点各异的理论,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学说,因为主要是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60 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首先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标志着跨国公司理论的兴起,随后其他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其它理论。如美国学者 R·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英国学者巴克莱与卡森,加拿大学者拉格曼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美国学者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发展大致就历两个时期。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中期,主要是分析原解释不同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决定因素,其中研究美国跨国公司为主,属于典型的美国企业海外扩张理论。但自 60 年代末以后, 由于西欧与日本对外直襟投资的发展,70 年代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变化, 理论研究逐渐走向建立统一的跨国公司一般理论的领域。
西方学者跨国公司各派理论互不相同,但有其共同出发点。首先,他们都认为直接投资的性质原证券投资不同,宜接投资不是单纯的资本国际间转移,还包含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投资企业对这些生产要素的控制。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无法解释直接投资。其次,他们认为,直襟投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具有某些垄断优势时的海外扩张行为,不完全竞争是他们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条件。最后,他们所究的基本问题是:跨国公司从事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和条件,公司为什么不通过出口与技术转让方式利用知识资产,而是选择直接投资等。因此,这些理论研究均属微观的企业行为分析,微观经济分析是这些理论研究的主导趋势。但也有一些学者从宏观领域来进行研究。现对几个主要派别理论简要评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