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各类型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

第一节 跨国公司母国同东道国的利益与冲突

权衡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得失是各类型国家制定跨国公司政策的出发点。

战后,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利益、国际收支、劳动就业、社会代价与收益等均既带来利益又造成损失, 因而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发生一系列的利益与冲突。

一、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

(一)经济上的依赖。

在任何一个国际商务项目中,跨国公司都可能对其经营活动所在国提供相当规模的净利益。但是,当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所在国经济的主要份额被外国占有并控制时,东道国则从保持经济独立的角度考虑:一方面,东道国对单个项目的价值处于更广泛的关注之中;另一方面,当外国企业主宰了若干关键的工业时,也会引起东道国的不满。

国际商务成功扩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造成与东道国紧张关系的原因。跨国公司必须能够提供胜于东道国企业所能提供的东西。但是在进入别国领域时,跨国公司的复杂技术和飞速增长的领域中却有较大的优势。因此, 产生了一些国家在技术上依赖外国人的心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产生威胁。因为控制东道国多方面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决策中心在东道国之外,并很少受到东道国控制。跨国公司能够在其体系内部转移资源,从而使东道国控制通货膨胀、改善国际收支和扩大就业等计划效果降低。跨国公司的研究中心很可能设在母国,于是形成了东道国在技术上对外界的依赖。跨国公司还在关键领域中可能起着削弱东道国企业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外国投资还可以从经济发达的推动力变为抑制力。

(二)国家纯利益的变化。

多国企业跨国界的自由移动,从世界角度讲可能改善总体的经济效果, 但是,绝大多数国家更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全球获利将如何在各国间进行分配,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目的都是使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于付出的代价。但是,在实践中,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给各国带来纯利益的定量估价是非常困难的。带来的纯利益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

(三)资源的转移。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提供资金、生产及管理技术而对东道国做出积极贡献。但是,贡献的大小和转移效应的好坏,要看跨国企业在它建立经营活动的国家中增加资源和供给生产设施的程度。

在发达国家,重要的资源转移可能是在技术、管理和熟练的技术力量等领域。在发展中国家,资源转移的范围一般要广泛得多。通过跨国公司输送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可以打破东道国生产要索不配套而使发展阻滞的障碍, 使本来不能利用的生产要素得以发挥作用。

资源转移既有获利的一面,又有付出代价的一面。如果跨国公司带来的资金很少,大半从东道国金融市场上借贷或筹措(发行股票、债券)得来, 甚至把东道国本来就不多且已在利用的储蓄吸走,就会起损害作用。如果外国企业将其利润在东道国进行再投资,东道国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使国家世袭的财产中有更大的份额被外国人占有。但是,外国企业用于进行再投资的那部分利润是产生于东道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新增值,而这一新增值是跨国公司

的贡献,这些利润一般也只是总值中的一小部分。厂商取得利润,东道国则取得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上的一个更大的增长。

二、贸易与国际收支方面的矛盾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东道国和母国的贸易与国际收支方面的影响,很久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转移价格,转移价格的实施, 经常违背东道国的利益。

(一)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现在,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跨国公司子公司对东道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如:资源开发工业和装配工业肯定是促进东道国出口的重要源泉。制造业对东道国贸易的影响,要看它的出口倾向和进口倾向如何。一般说,跨国公司子公司目的在于占领东道国市场,不愿意出口到其它市场与本集团的分支机构竞争,而劳动集约型工业的出口倾向比较大; 进口替代型跨国子公司对东道国际收支有利,但也要看它的进口倾向大小而定;至于制造业子公司在原料、材料、燃料等投入的筹供则往往愿意与本集团的国内外分支机构交易,而这又牵涉到转让价格的使用问题,由于跨国公司有计划地安排进出口贸易,所以对东道国的影响各自不同,总之跨国公司控制东道国很大一部分进出口贸易,是它和东道国政府及企业产生“紧张关系”的重要根源。

(二)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东道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方面来看,子公司在起始阶段的资金流入

(正效应)只是一次性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将不断向母公司流出红利, 除非子公司大量进行利润再投资,否则势将引起东道国国际收支平衡上的困难。

对母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跨国公司原来具有竞争能力的本国产品向国际市场出口,那么,海外子公司的建立,将使这家公司因出口替代而减少外汇收入,母国仅能从子公司后来汇回利润及其它收入而增加国际收入;如果海外子公司将产品返销到国内代替本来在国内生产的话,则对母国国际收入的消极影响就更为严重;如果本国市场已经饱和,需要跨国经营以占领海外市场,则因不断汇回利润及其它收入足以补偿起始阶段对外投资而有余,对母国国际收支刚起了正效应。

三、劳动就业方面的矛盾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劳动就业效应在东道国和母国是不一样的。在母国,劳动工会关心的是跨国公司在海外扩展时所产生的就业出口;在东道国,主要关注点是外国厂商所创造的就业位置。因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又在劳动就业方面产生了一对矛盾。

在东道国,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中,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很可能是主要的经济问题,因此,东道国急于从每一个外国投资项目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新就业机会。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是在工业化国家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环境中,新技术一般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节约型。与此相反, 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东道国喜欢外国厂商运用更适于他们国家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同时,又顾虑外国子公司挤掉本国效率不高的同行企业或采用节约劳动的技术。

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大量对外投资的母国产生就业、出口及国家利益的影响是不存在的。实际上,跨国公司是为保持其市场被迫向海外投资的。如

果不到海外投资,建立国外生产设施,国内的投资机会丧夫,国外市场要蒙受损失。所以并不存在输出就业机会的问题。何况海外投资,为那些子公司制造设备的工人,为子公司制造深加工和装配所需部件的工人,以及为所谓“联带出口”业的工人,提供机械设计和研究与发展人员都提供了就业机会。

四、社会政治方面的矛盾

跨国公司由于对东道国经济利益、贸易与国际收支、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形成庞大的权势,因而在社会政治上也就有很大影响。

(一)对经济主权的影响。

在一国领土之内,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服从该国的主权,但尾与纯粹的国内厂商不同,跨国企业还要对来自母公司和其它分公司,甚至间接来自其他主权国家的外界命令作出反应。进一步讲,本地子公司要依靠来自另一个主权国家经济力量的支持和政治权力的支持。

由此可见,只要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最后决策权操纵在国外母公司之手, 东道国就难以避免某种经济自主权利的丧失,尤其发达国家大公司在东道国某些产业部门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控制程度就越高,东道国在经济战略决策上受制于人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跨国公司是一个遍布各国的国际性网状组织,它在货币政策,财务政策、销售安排方面的影响,东道国也往往是难以左右。有些发展中公司为了招来外资,不惜使跨国公司受到过分优惠的保护和税收减让、人事权的让步。东道国政府花费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跨国公司赚了大钱还要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批评甚至指责、威胁东道国政府。但是,发达东道国不太担心主权和控制问题,也不太存在不适当产品和不适应技术问题。当然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是存在的,有时矛盾还很尖锐。但它们之间垄断与竞争并存,控制与独立同在,所以发达国家也许从跨国公司的活动中得益较大。

(二)对社会政治的挑战。

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施加政治影响的企图已经明显减少。跨国公司它无心卷入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利益的对立之中。但这种对东道国的干预现象仍然存在。

对于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常被看作母国政府的一种政治工具。如财政收入被严重依赖控制在跨国公司手里的一两种产品的国家里,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政府就更易于利用子公司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从各方面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进行威胁讹诈,甚至于涉东道国内政。有的跨国公司利用它的财力和权势,支持所挑选的政党,反对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集团。对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集团捐款,乃至作为跨国公司本国情报活动的工具,企图改变东道国的政策,甚至改变政府本身,这样的事例仍然是有的。

对于母国来说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来说,各个跨国公司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时是矛盾的。有的认为,母国政府至关重要,可以保护它们在外国的经营活动,政府在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谈判中会代表它们的利益;还有的认为,在一些问题上希望摆脱母国对它们在政治上的控制,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又希望能够借助于母国的政治力量。在政治冲突领域中,跨国公司面临着复杂的进退两难的处境,当它被用来充当母国政府的一支政治手臂和涉及治外法权时,它几乎没有削弱对东道国进行政治挑战的能力。但它不愿意承担控制的执行者的角色,而只能力劝冲突国家进行双边谈判。

跨国公司母国同东道国发生上述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

目标的分歧;跨国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方法往往损及有关国家的利益;政治、社会、文化目标的矛盾等。这是制订对待跨国公司政策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制订对待跨国公司政策时,应洞察跨国公司活动的两重性,坚持利用和限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和放开搞活的原则,各国政策颇有差别的原则,环境适应性和连续性的原则,积极学习和讲究效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