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缩心理综合症

退缩心理是指孩子表现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 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常喜欢一人独处而无精神异常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他(她)们在幼儿园整日惶恐不安,回到家中,却神态自如,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有退缩心理的儿童尽管有上述种种不良表现,但他们在家里却慌事、有礼貌、有说有笑,并能做一点如扫地、洗手帕、喂鸡、捡菜等力所能及的劳动。

儿童退缩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和后天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溺爱,怕孩子外出活动出现意外而整日把他们关在家中,让其独自玩耍,过分限制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怕孩子与其他儿童交往会学坏;向孩子灌输外部世界有多坏、多危险等。这样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退缩心理。在超代抚养的儿童中,退缩心理较为多见。

在儿童时期由于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刺激,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婚、或与亲人突然分离、寄养到陌生环境、或受惊恐,或家庭突然败落,均可引起恐惧、害怕、孤僻、退缩等行为。但是这些现象只是一时的一种正常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不应视为退缩心理。

儿童的退缩心理家长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由于起病年岁较早,而且缓慢发病,很容易被家长和医务工作者所忽视。儿童孤独症具有以下特点:

  1. 在两岁半以前发病。由于孩子语言发展不完善,接触生活环境局限, 所以不易引起家长和保育人员的注意。

  2. 缺乏正常儿童的情感反应。对亲人不亲对周围人冷漠,无相应的情感

反应。此外,这种小孩缺乏眼对眼的注视,很少微笑。

  1. 言语障碍。这种小孩语言发育迟缓,很少说话,多数保持沉默。说话刻板、重复。

  2. 行为异常。表现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机械性或强迫性刻板动作。例如旋转、足尖走路、反复摇晃身体、挥手。

  3. 性格固执、反对变化。如对物体的排列,室内摆设,日常行为习惯, 坚持同一格式,反对变化;如有变化,就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除以上几种主要症状外,尚有多动或少动,认知障碍、社交障碍、不知躲避危险及奇异的习惯等。

对于有退缩心理的孩子,父母老师要正确看待他们,耐心教育,鼓励他们热爱集体,培养积极、热情和开朗的性格。对孤僻、退缩的儿童可进行游戏疗法。游戏的设计要根据患有退缩心理儿童的不同情况而定,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儿童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合群能力可得到提高。儿童的孤独症往往需要找心理医生,查明原因,以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免遗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