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思维情境的创设

  1. 不可忽视的课堂引入:虽然引入只是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作用不能忽视。引入不能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或者干脆不用引入直接传授新知识。如果能用复习、对比、实验、举例、联想等方法,设计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引入,达到置疑、置奇的效果,就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饶有兴趣地进入惊奇、期待、激动的求知意境,为一堂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在讲垂线时,我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看见盖房子时常用一根拴了砖头的细线判断墙上下垒得直不直呢?谁能说明它的道理呢?一句话便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 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出既有典型性又有启发性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学层次的展开;既有难度,又一跃可得,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功能。

所选的题型常有三种:

  1. 一题多解:通过多种解法和比较,开阔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如讲相似三角形判定后,对需添加辅助线证明的例题选:已知△ABC

中,D是BC的中点, E是AC上一点, AE = 1 EC, DF的延长线与BA

2

的延长线交于 F 点,求证 AB=AF。这类题在数学中常见,对这类题有的老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所想的其它解法没能让学生说出来,给了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这样学生一旦想不到那仅有的解法,做题时便无从下手。我在讲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方法都说出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如上道题学生就用了四种方法,我就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佳的一种, 并总结出规律。

  1. 多题一解:每道题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根据同一理由,即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某一重要法则(或定理)。如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选择习题:a.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b.分别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让学生针对这两类五种情况寻找解题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所得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位置与大小有关, 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共归纳出三种情形:A.连结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矩形;B.连结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正方形;C.其它的情况得平行四边形。

  2. 一题多变:当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后,通过变换原题的已知条件

(或结论),形成变式题。如几何中通过图形位置的变化,已知条件的变化等方法把所学知识串联成线,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上两点 E、F,且 AE=FC,求证:四边形 BFDE 是平行四边形。变式时可把 E、F 看作动点,作如下变形,将已知改为:a.DE⊥AC,BF⊥AC; b.E、F 是对角线 AC 的两个三等分点;c.∠ADE=∠CBF;d.E、F 分别为∠ ADC 和∠ABC 的平分线与 AC 的交点。

总之,对课堂例题与习题的设计避免只是介绍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一个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停留在就题论题,照本宣科的水平上。